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绿豆汤要有,高温津贴也要有
地铁“钢琴楼梯”应完善管理措施
海外游学,悠着点
防不胜防
让公车持续在 阳光下“奔跑”
异地代购美食 存在多重风险
出租房甲醛超标是对租客健康不负责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8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外游学,悠着点

 

利用假期送孩子参加海外游学,似乎成了一种时尚。某咨询机构发布报告称,去年国内参加海外游学者达86万人次,今年将超过百万,预测还有扩大趋势。

让孩子走出国门,开眼界,长知识,固然是好事,而且可能确实有些收获。不过,什么事一旦成了“热”,就难免“跑偏”,甚至有悖初衷了。

先看动机。家长送孩子海外游学,据说是出于国内教育竞争的压力,需要“多学一点,领先一步”。说穿了,还是“不能输在起跑线”的心理使然。如今,教育“起跑线”已经成了“抢跑线”,是大家都看得明白却不愿承认的现实。更多的大道理不必多讲,看一看那些没有过海外游学经历,甚至连国内、省内游都没有过,学习成绩照样优秀的孩子,特别是那些常年生活在贫困中,靠勤工俭学考取名校的孩子,足证海外游学与教育竞争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再说开销。游学需要钱,海外游学尤其贵,动辄两三万元。对于一般工薪家庭来说,不是小数。报载某女士花掉三个月的工资送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游学活动,只是因为“全班竟然只有他一个人没出过国。”如果这也能够成为游学的“理由”,它与开眼界、长知识还有多大关系?无端焦虑、盲目攀比罢了。

后看效果。花钱游学如果真能学到点东西,倒也物有所值。但实际看到的却往往名不副实——转一转著名学府校园,讲几个名人逸事趣闻,跟寄宿家庭说几句英语……显然,商家(组织者)利用了家长的“起跑线情结”和攀比心理,给打了折扣的旅游贴上“游学”的标签,忽悠了家长和孩子。

如此说来,海外游学虽好,还要辨析真假、按需取舍、量力而行,切莫盲目跟风。游而不学,得不偿失;倘若误导孩子,岂不适得其反?

□一刀(资深媒体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