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写
3上一版  下一版4
 
捧上“金饭碗”吃上“生态饭”
200万吨建筑垃圾将变建材
京承农业产业扶贫签约投资90多亿元
东花市老百姓家门口上大学堂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8年7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捧上“金饭碗”吃上“生态饭”
——门头沟清水镇扶贫侧记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市西部,其中98.5%的面积为山地,平原面积仅占1.5%。沿109国道行进,记者来到位于北京最高峰灵山脚下的清水镇。这里地处深山区,脱低致富曾是政府和百姓最头疼的事儿。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如今清水镇科学编制好村庄发展规划,走上见绿又生金的涵养生态致富之路,逐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旅游的双赢。

李家庄引进奇异莓产业

李家庄村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煤矿全部关闭,失去了主导产业,村民没了收入来源。全村146户、262人中,低收入农户达97户、171人,成为清水镇具有代表性的低收入村。

近年来,在北京市实施的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政策支持下,依托该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李家庄村集体与社会资本合作,发展新西兰奇异莓特色种植产业,建立起“企业+合作社+园区+农户”的发展模式,为农户特别是低收入农户创造了土地流转租金、园区就业等多项收入。目前,已有65户低收入户向企业流转土地173亩,每年可获得土地流转租金10.37万元。同时,结合险村搬迁帮扶政策,对该村部分房屋进行改造,其中低收入户94户,正在逐步开发新建民宅的民宿接待功能,打造特色奇异莓小院。村里一举甩掉了贫困帽,走上了小康路。

李家庄村通过产业帮扶发生的深刻变化,只是清水镇低收入农户增收的一个缩影。在镇村两级领导的带领下,该镇逐村逐户研究制定低收入帮扶方案,建立了“一村一策”“一户一档”,探索建立了“公司+村集体+农户”利益连接机制,实施了24个低收入产业帮扶项目,现在精品农业奇异莓、蜜蜂养殖、中草药种植等一批产业已初具规模。

洪水口民宿旅游生态富民

绿色发展的道路让李家庄村看到了生态致富的希望,洪水口村的老百姓也跟着跨入了生态富民的快车道。由于地处深山,交通不便,洪水口村曾经人均年收入仅在千元左右。1998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洪水口村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先后成立了聚灵峡景区、二帝山景区等六个不同产业类型的股份合作组织。全村户户入股,人人分红,股金达到800多万元,每名村民每年至少分红7000多元。

2016年,洪水口村实施了险村改造工程,村里依托灵山秀美的风景,发展旅游,村民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全村村民都住上了二层楼,许多村民捧上了精品民宿的“绿饭碗”。50岁的杨红梅家里有六个房间,她告诉记者:“‘五一’到‘十一’期间是旅游高峰,游客连吃带住,家里人都忙得脚不沾地,今年收入怎么也得超过20万元。”

曾经的洪水口村和周边的村落一样,劳动力严重外流。自从股份制改革之后,村民入股能挣钱、资源能得钱、资产能分钱,加上京郊旅游日渐红火,很快全村村民集体入股。很多原打算外出的村民留在村里,吃上了生态饭。

开发生态公益岗位安排就业

此外,清水镇还培育“生态工人”,加大生态管护员、小沟小汊巡护员、老年巡视员、乡村清洁队等生态公益岗位开发力度,优先安排低收入劳动力就业。

“目前,全镇生态管护员岗位就业低收入户597人,2017年工资自532元/月涨至638元/月,年人均增收7656元;生态林公益林补偿政策涉及低收入户3856人,2017年补助标准自24元/亩调至42元/亩,经测算,直接带动低收入户137户286人收入达认定标准线。因此,生态效益补偿与生态管护员就业是促进清水镇生态保护、解决低收入农户增收的有力措施。”清水镇镇长崔兴珠说。

□本报记者 闫长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