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根柱奶的夏日
西郊粮库变迁
■征稿启事
在互动中传承中华文化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8年7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互动中传承中华文化
——评余秋雨《中华文化四十八堂课》
 

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大家余秋雨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华文化四十八堂课》是代表他最新思想的文化随笔。全书是其在北大开辟中华文化史课程的精彩讲义,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间隙穿插课后与学生间的“闪问”“闪答”,一问一答间,将余秋雨心目中的中华文化史新颖别致地呈现开来,使孔孟之道、国学精粹这些艰深的话题,自始至终都散发着人文的芳香,引领着我们步入一座座精神和文化的高地,尽情分享着古老中华文化的最美荣光。

在《中华文化四十八堂课》里,余秋雨以时间为经,精心挑选中华文化史上颇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逐一解读的同时,还将洋溢在其间的文化韵意,深入浅出地解构出来。尽管每堂课的文字篇幅都极为精简,那些与之相关的“闪问”“闪答”也不过短短的四五个答题,但有限的篇幅无疑蕴藏着极为宏阔的思想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就某一个历史疑问和文化现象,不仅仅是余秋雨一个人在探究和思考,他的一些学生也积极地参与了进来,大家尽管一时之间众说纷纭,甚至文化视角各有不同,但都从各个层面启发着我们的心智,吸引着我们去了解这些文化记忆背后的真知和真相。

统观余秋雨的这四十八堂中华文化课,绝不是他一言堂似的版述而成。他提倡文化互动,课首开宗明义讲清本堂课所要讲述的主旨,而后抛出问题,让学生们各述己见,让历史疑问和现实思考激烈碰撞,然后,他在解析和引导学生思路的同时,适时地亮出自己的观点,总是给人一种理论上的自信。他的中华文化课,重在现场交流和探讨,没有填鸭式的强行灌输,更没有先入为主的揣测和臆断,从头至尾都以大文化的视角,以开放的胸襟,倡导着学术上的百家齐放、百家争鸣。正是有了这种“开门上课”的思维,让他的每一堂文化课都盎然充满情趣。在本书里,他时而引经据典,津津有味地讲述着某一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时而引入历史传说和民间轶事,对一些文化现象和典藏记忆予以去伪存真地澄清,使一堂堂看似枯燥乏味的讲史课,变成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引领和思想启悟。他没有之乎者也地故弄玄虚,也没有照本宣科地拾人牙慧,更多的是运用他学识上的广博和思想上的敏锐,一步步地带着大众,剔尽历史的尘雾,让蔚为壮观的中华文化盛景浮出水面,给人以新的思考和启迪。

实事求是地说,作为普通的读者,虽然我们没有亲历现场,聆听到余秋雨韵味十足的文化解析,但看完本书,在身临其境中,依然能感受到一种文化上的濡染和思想上的浸润。通过他鲜活的讲读,老子的清静淡泊,孔子的博学广闻,庄子的豁达超脱,司马迁的忍辱负重,王国维的勤勉好学,这些一个个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巨人,以及秦朝时的“焚书坑儒”、汉朝时的“诸子百家独尊儒术”、明清时期的“文字狱”等一个个文化专制事件,都让我们在还原历史真相中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深刻体悟到余秋雨这么多年孜孜不倦传播华夏文明、传承古老中华文化的执着初心。

□刘小兵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