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阳光信使
四十载梦想照进现实
人民利益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8年5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阳光信使

 

上世纪60年代末,哥哥入伍,而书信往来是那个年代最重要的信息渠道,我家便与邮递员有了一段难以割舍的情缘。

邮递员是一个30岁左右的人,他叫杨光明。白净的脸庞,宽阔的前额,中等的身材,一说话就露出笑容,很和蔼的样子。身着邮电绿,骑着邮电车,在我眼里,他是一个很高大的人。

如果有我家的信件,他便把自行车停在门口,甜甜地喊一声:“大娘,来信了!”未进门,先闻声。母亲便放下手中的活赶忙迎接,一边接信一边让他到屋里喝水,他喝着水和母亲聊些家常。当他得知父母不识字,我们姊妹还小,读信写信还要找本村的私塾先生时,他对母亲说:“如果您不介意,那以后我就做您的读信写信人。”母亲很是感激。

从那以后,他成了我们家中的一员,如果哥哥长时间没来信,他也牵念着,并给父母分析大概是什么原因,宽慰父母不要着急,让他们放心。有时候哥哥寄来了包裹,也不用父亲徒步到10里地外的邮局去取,他送信时一块带来,省却了我家很多的麻烦。

要给哥哥写信了,他便利用下村送信的工夫,边听母亲口述边执笔记录,当然,那笔和纸都是他带来的。有时候母亲口述不周全的,他再补充上。草记下来之后,晚上回家打夜班整理,第二天来村里送信时再读给母亲听,哪里还需要补充,就添进去,然后,再替家人带到邮局发出去。

有这么一个勤快善良的人,母亲真是打心眼里高兴,逢人就赞,见人就夸。母亲总是嘱咐他下村送信时,先去邻村送,中午的时候来我们村,顺便吃午饭。他答应着,但很少这样做。偶尔推辞不过吃顿饭,他还觉得有亏欠,再一次来,必定要从家中带点茶叶、花生等东西。母亲也是个不欠人情的人,于是,也隔三差五地把自己不舍得用的红白糖什么的给他点,让他贴补家用。

他为人朴实,有学问,知道的事情多,家里遇到闹心事解不开也愿意告诉他,他会帮着分析打谱。那年二姐结婚,手头紧,父母本不想给二姐置办嫁妆就嫁过去,可是,他知道后说:“结婚是人生大事,不能这样没有体面地让妹妹走出家门。”于是,他掏出50元钱,母亲拗不过,最后,为二姐置办了箱子、椅子等嫁妆。我想,在哥哥离开家当兵的日子里,父母没有感到多么寂寞,生活还那么顺溜,应该是他的功劳。

1976年二哥也入伍当兵,有一天他送来了一个大包裹,母亲敞开一看,是二哥在部队用过的生活用品,里面还夹着一封简短的信。他忙拆开读信,大致是,部队要执行一次任务,可能很长时间不能回信,让父母放心。

接到这封信后,母亲开始胡思乱想,心中像坠了一块沉重的石头,坐卧不宁。没多久,中越自卫反击战打响,母亲清楚了二哥说执行任务的意思,更加担心二哥的生命安全,食之无味,寝之难安。在那段难熬的日子里,他有空就来我家,帮着干活,开导父母,并把战事的最新消息告诉父母,让父母多了些依靠多了些宽心。

一个大雨瓢泼的夜晚,我们都已睡下,突然母亲听到了敲门声,急忙起来开门,原来是他,一个落汤鸡的他,这么个天气怎么来了?母亲的心瞬时提到了嗓子眼儿。进屋后他才说,快要下班时,收到了二弟的一封家信,一看是二弟写的封皮,肯定是好事。他擦了擦手,打开那封已潮湿的信,母亲仍惴惴不安,心在怦怦地跳。当他读完的时候,母亲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那封信就是战事结束后,二哥向家中报平安的第一封信,为了这封信,也是为了让父母睡个好觉,他在泥泞的路上艰难地走了一个多小时。

后来,他调到了另一个公社做投递员,但是彼此的联系、关心并没有间断,那一身的邮电绿永远披拂在我的心中。他的口碑正如他的名字一样给人送去阳光,送去光明!

□冯天军 文/图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