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最是椿芽味难忘
洋老板评“劳模”
穿越时空论文化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4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穿越时空论文化
——评冯骥才随笔集《竖读》
 

仲春时节,天地一片澄明,正是读书的大好时光。夜晚,就着橘黄的灯光,在袅袅的茶香里,信手摊开冯骥才的随笔集《竖读》,原本浮躁的心即刻沉潜下来。流畅的文字,深邃的思想,艺术的引领,对世界文化执著的爱恋,从冯骥才宽广的视野里,从他纵横千古的讲述中,丝丝缕缕地渗透出来,散发着醉人的文化芳香。

全书收寻了冯骥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30多年的佳作,多是有关他对书、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生发的情愫。书中,他分享了自己读书的独特感受。从最初的爱上小人书,到收藏小人书,再到一家人都要向他借书来读,即便一惯严肃刻板的父亲,遇到想要读小人书时,都要向他陪上好脸色……生动有趣的讲述,不仅让我们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书在大众生活中的分量,而且还能一窥那个时代人们对知识的无穷渴望。可以说,小小的书本,不但维系了亲情,还以其空旷悠远的意境,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每个人都悠然想起曾经与书相伴的童年岁月。

对于无书可读的日子,许多人也许觉得不以为然,但冯骥才的感触却颇有见地。他认为“写书比读书幸福得多了”,他进而说“读书是享用别人的创造成果,写书是自己创造出来供给他人享用。”一语中的,将书本与人生,读书与写作之间的关系,阐释得分外透彻。

《竖读》还以锐利的光芒,精致地剖析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宏阔。无论是对鲁迅“国民性批判”的推崇与肯定,还是写自己与巴金和茅盾在文字思想上的神往与交集,冯骥才的笔力都透着股老辣与精准。尤其是对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功与“过”的评说,极具启发意义。在他看来,鲁迅的伟大乃在于在文学领域开创了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度开掘,其批判的锋芒犀利地既指向当时的黑暗社会,又将民族性格中的瑕疵和不足,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出来,以期引起全社会疗救的注意。站在文化传承的角度,冯骥才还对鲁迅在传统文化上的某些评判,给出了一些相左的意见。而这些灼见,则集中代表了冯骥才近年来在保护民间文化上的一些思考。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微词也好,争议也罢,不过是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史中的一个小小缩影罢了。真理越辩越明,由此观之,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这样的学术争鸣同样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延伸。

对于这本文化意味颇浓的随笔集,缘何要取名为“竖读”,则完全取自于冯骥才关于阅读的“横读竖读说”。他认为:“横读”近于浏览,而“竖读”却不止于精读,更需要投入情感和思想。而《竖读》一书便如同“竖读”这一阅读方式一样,字里行间处处传递的是他对中外文化的热爱,以及他对世间之美最深切的感悟。

穿越时空论文化,让我们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的同时,也领悟到了世界文化的斑斓多姿,这种精神上的陶冶,何尝不是一种文化上的濡染和传承?我们需要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滋养,更需要与时俱进地以全球化的眼光,将亘古不息的中华传统文化继续放扬光大。

□刘昌宇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