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摄像头的扫地机器人、负责监控家里小孩或宠物的监护器……越来越多的智能家居设备进入家庭的同时,一些安全漏洞频频爆出。在一些不法分子手里,他们通过破解软件或IP地址轻易地入侵并控制这些智能家电摄像头,将镜头对向卧室或卫生间等私密场所,窥探个人隐私。(12月18日《新京报》)
随着物联网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家居产品智能化、网络化已成大势所趋。由此我们可以预见到,越来越多智能家居将“飞入寻常百姓家”,逐渐取代现在的普通家居,成为广大家庭的日常生活必需品,让我们的生活体验变得更方便、更美好、更舒适、更幸福。但是,智能家居的摄像头很容易遭木马病毒入侵、被黑客控制,能够“自主”转动起来,可以“自动”开机等,摇身一变成为“偷窥狂”,窥探并泄露乃至贩卖用户的个人隐私,为不法分子打开方便之门,形成一条盗卖个人隐私黑色产业。毫无疑问,这严重侵犯了用户的个人隐私权。
针对智能家居存在的泄露隐私风险和隐患,首先,最关键的是,应当把保护用户隐私安全提高到作为智能家电的生命线的高度,要从源头上保护好智能家居使用者的隐私安全,避免智能家居成为泄露用户个人隐私的“偷窥狂”。一方面,应从顶层设计层面,尽快出台智能家电产品的安全规范和行业标准。另一方面,对智能家居产品的监管必须尽快上线,建立起监管机制。其次,广大使用智能家居的民众需要提高认识,自我采取防范措施。比如:居民不要使用智能家居原始预设的、过于简单的用户名与密码,要定期更换密码。
再次,公安机关要依法加大盗卖个人隐私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斩断盗卖个人隐私黑色产业的利益链。□张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