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农历戊戌年还有两个月,有关央视春节晚会的信息便在媒体、网络上不时闪现,颇有些预告的意思。然而关注者寥寥,调侃倒有几许。遥想当年人们的翘首以待,已然不可同日而语。
曾几何时,央视春晚作为中国老百姓辞旧迎新的一道“文化大餐”,吸引了无数观众,鼎盛时期,挟除夕团聚之“威”造成万人空巷,连地方电视台也不得不放弃自编节目而转播,否则便没有观众。那时节,真是众星捧月,风光无限,“春晚”都成了专属名词。近几年,春晚渐呈颓势,屡遭指摘、批评,“流失”的观众也越来越多。为了扭转局面,主办方也曾努力,换编导,追时尚,“阔”场面,“大手笔”,却仍不免“无可奈何花落去”。
问题出在哪儿?模式化“套路”使然。年年翻来覆去歌舞、小品、相声“老三样”,加上某些绝技绝活、戏曲跨界“串烧”,几张老面孔,诸多小鲜肉,弄成个“杂拌儿拼盘”,加之越来越直白的“寓教于乐”,怎么可能长盛不衰?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追求在变化,除夕夜一家人围着电视看同一台晚会的场景早已被多元化的选择取代,“吐槽春晚”倒成了网络“欢聚”的“节目”——老百姓过年就图个乐呵,没谁愿意过年了还要“受教育”……
窃以为,与其耗费大量人财物力、折腾大半年筹办一台并不讨好的晚会,不如改变固有模式,放下“身段”,接接地气,从各地选调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节目,“凑”一台综艺晚会,或搞几个分类专场,任它“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主办方省钱,编导演省力,老百姓省心,皆大欢喜,何乐不为?
戊戌年春晚已然就绪,被吐槽也只能由它去了。己亥年换个“套路”如何?
□一刀(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