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让法治阳光照亮职工维权之路
为农民工办集体婚礼彰显“娘家人”本色
有感于 “10000+比500-”
治外卖污染问题 需要社会共担
打听干预
校园门口治堵 需用好多元化思维
规避试用期陷阱须打防并举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9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感于 “10000+比500-”

 

新学期开学不足一个月,北京晚报记者随机走访了百余名大学新生,调查其生活开支状况。结果显示,开支在1000至2000元的占大多数,但也有12%的学生花费已经超过万元,另有10%的学生开支却不足千元,最少的甚至不到500元。如此反差,让人有话要说。

大学生告别父母走向社会,是其独立生活的开始。从国情出发,要他们马上自力更生,不太现实。不过,让他们懂得并且逐步学会自立,应该不算苛求。

但现实情况不然。

对比是最直观的。先看富足学生:买电脑、手机,还算合理消费;而利用十一长假飞去内蒙古草原“欣赏秋景”则显然超前了——那不是求学生活之必需,也非自己挣来的钱。反观贫困新生:办完报到手续,所剩现金不足200元,靠学校“绿色通道”用优惠券买了生活必需品,还借了1000元,每天吃饭在15元左右,准备利用十一长假去兼职……

同样是学生,为什么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如此不同?无非是家庭条件。

哲人说,“存在即合理”。我们承认社会是分阶层的,承认贫富差距,但这不等于承认人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常言道,“富不过三代”。古往今来,大户人家破落,寒门学子“翻身”的故事还少吗?

说这些,并非“诅咒”谁,激励谁,只是希望大学生们,无论穷富都应该懂得,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家庭条件只是起点;也奉劝某些家长:西方人把成年的孩子“赶出家门”,让他们去勤工俭学,养活自己,不是没有道理。如果说,孩子们出生时不在一个起点,那么,请从18岁起,至少让他们在自立这件事上先“平等”起来吧,这对孩子有好处。□一刀(资深媒体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