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高压职业从业者须增强职业健康意识
让劳模精神薪火相传
如此试题 何止奇葩
上千个账户被盗 给网络平台敲响警钟
晨读五分钟 打卡两小时
防“人脸识别”隐私风险需走“先手棋”
如何保护 消费者的“差评权”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9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防“人脸识别”隐私风险需走“先手棋”

 

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在门禁、考勤等方面的应用已十分广泛,正逐步向金融、零售、商业、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应用发展。“黑科技”在带来更多惊喜和便利的同时,其潜藏的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如何应对“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所产生的隐私保护,更是引发高度关注。(9月19日《法制日报》)

毋庸置疑,“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确实有“芝麻开门”钥匙的便捷效应。然而,“福兮祸所伏”,任何新技术与身俱来的“双刃剑”属性,都不可避免地让“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存在隐私安全风险。一方面,“人脸识别”技术在“刷脸”过程中,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甚至包括用户不同情境状态下的情绪等大量信息,都被采集并储存。一旦这些信息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那么用户的个人隐私就无异于处在“裸奔”状态,其安全必然得不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在信息即价值的时代,个人隐私信息的商业价值日益凸显,“人脸识别”技术所采集到的个人隐私信息,必然难逃不法之徒的环伺和围猎。事实上,近年来因个人信息泄漏而导致的诈骗事件屡见不鲜,也从侧面证实了“人脸识别”技术在应用中,完全有可能导致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被泄露的安全风险。

如果一味地坐等“人脸识别”技术广泛应用后,才出手防范其所产生的个人隐私信息安全风险,那么必然会导致监管的被动。与其“事后诸葛”般的汲取教训,不如事前未雨绸缪,提前在监管方面走出“先手棋”。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坚持“先手棋”的预防思维,显然是防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所带来的个人隐私信息安全风险的务实选择,理应及时提上议事日程,须臾不得坐等拖延。□张智全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