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良心的拷问
文学大家的“痴气”
母亲的头发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9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学大家的“痴气”

 

《红楼梦》里的宝玉有“呆傻”气,但他毕竟是曹雪芹小说里的人物,现实生活中的文学大家们也有“呆傻”的一面。

杨绛眼里的钱钟书就是个有“痴气”之人,他总记不得自己的出生年月日。中学时,穿皮鞋仍然不分左右乱穿,穿衣服也前后颠倒。小时候喜欢一人盘腿坐在帐子里,放下帐门,披着一条被单,自言自语,玩得不亦乐乎。

在牛津时,他见杨绛睡着了,就饱蘸浓墨,要不是杨绛及时醒来,定会被他画个大花脸。后来他给杨绛画了一幅肖像,还在上面添上眼镜和胡子,才会过瘾。不仅杨绛,就连他的女儿小时候,他也会在大热天女儿熟睡时,在她肚子上画一个大脸。

在上海的时候,他多余的“痴气”往往发泄在叔父的小儿小女、孙儿孙女和自己女儿阿圆身上。这一串孩子常在一起玩。有些语言在“不文明”或“臭”的边缘上,他们很懂事似地注意避忌。钱钟书却变着法儿,或做手势,或用切口,诱他们说出来,然后赖他们说“坏话”。于是一群孩子围着他吵呀、打呀,闹个没完。他虽然挨了围攻,还俨然以胜利者自居。他逗女儿玩,每天临睡在她的被窝里埋置“地雷”,埋得一层深入一层,把大大小小的各种玩具、镜子、刷子,甚至砚台或大把的毛笔,恨不得把扫帚、畚箕都塞入女儿被窝埋进去,等女儿惊叫,他得意大乐。女儿临睡前必定小心搜查一遍,把被里的东西一一取出。钱钟书乐此不疲。

钱钟书的“痴气”也怪别致的。他很认真地跟杨绛说:“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圆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圆呢。”

梁实秋这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也有他“呆傻”可爱的一面。一次一位沉默寡言的朋友来看他,嘴边绽出微笑,他有意要考验一下他的定力,看他能沉默多久,于是梁实秋打破了他的习惯,也守口如瓶。二人默对,不交一语,壁上的时钟滴答滴答的声音特别响。梁实秋忍耐不住,打开一包香烟递过去,他便一支接一支地抽了起来,吧嗒吧嗒之声可闻。梁实秋又献上一杯茶,他便一口一口地呷,左右顾盼,意态萧然。等到茶尽三碗,烟罄过半,主人并未欠身,客人兴起告辞,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话。

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吴文藻的呆气也时常流露。他把冰心的照片摆在自己书桌上,答应冰心每天都要看一眼。一天,冰心偷偷把阮玲玉的照片换进相框,过了几天,发现吴文藻并未发觉,就提醒说,你看桌子上的照片是谁的?吴文藻看后,边笑边换相片说,你何必开这样的玩笑?

有一次,冰心让吴文藻上街为孩子买“萨其马”的点心,孩子小,说不全名字,一般只说“马”,谁知吴文藻进了点心铺,也对营业员说是要买“马”。冰心有时也逗一下这个“傻姑爷”,一日,他俩站在丁香树前,吴文藻问冰心,这是什么花?冰心故意说,这是香丁。谁知吴文藻听后郑重点头,重复说,哦,香丁。

或许正是这些所谓的“呆傻”气,才让这些大家在拥有不俗常人的大灵性之外,永葆童心,彰显了可爱的凡人一面。

□马海霞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