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一场降雨让京城秋意初现。早7时许,顺义区南彩镇俸伯养鸡场门前,一名70多岁的半身不遂老人不慎摔倒,两名市民见状赶紧上前为其撑伞,并联系警方将老人送回家。 “早上刚起床,就感到满满的正能量。”市民肖先生在阳台看到这温暖的一幕,他拍了几张现场照片。照片中,一名头发花白的老人侧躺在地,手中拎着一个黑色塑料袋。而一名穿绿色制服短袖的军人和一名穿便装的市民一直守在他身边,为他打伞防止被雨淋到。(8月28日《北京晚报》)
前一段时间,社会上曾经引发过“路遇老人摔倒是扶还是不扶”的议论。主张“扶”的为绝大多数。他们认为尊老爱幼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而主张“不扶”的少数人则认为,现在有些利欲熏心的人利用人们的善心,乘机讹诈好心人,已经发生了多起案例了。本来是好心,去扶摔倒的老人,结果老人反诬是扶人者给撞倒的。不仅要负担医药费,还要承担沉重的心理压力。以致在街头遇到老人摔倒时,就假装没看见,躲着走。
我们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是导致不去帮扶摔倒老人的主要因素。人与人之间的互不信任和猜疑会使一些人在处理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时处处提防,生怕一不小心,掉入对方设置的陷阱。所以,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见义勇为精神,形成人人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良好社会氛围。一是大力宣传褒奖救助老人的先进人物和事迹。用满满的正能量感染更多的人,让爱充满社会上的每一个角落。二是救人者和过路群众也要有些证据采集意识。现在智能手机都有录像、拍照功能,街头也都设置有探头。这些都能有效保护救人者权益。三是要加强对“碰瓷”者的打击力度,依法从严处罚。
□许庆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