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工地上的小候鸟
跟汪曾祺 学“吃”
一双胶鞋
父亲的 “春夏秋冬”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8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跟汪曾祺 学“吃”

 

汪曾祺是文学家里最会吃的,是美食家里最会写的。

我读汪曾祺的文章比较晚,20岁那年到昆明求学,初到“贵宝地”,当然要尝一尝当地的美食,但一时无从下口,便到万能的网络上搜寻,记得我写的关键词是这几个字“昆明美食散文”,按动鼠标,汪曾祺老先生就跳了出来,他的《昆明菜》、《昆明的吃食》一下子便将我吸引住了。

“这是一个两层楼的饭馆。楼下散座,卖冷荤小菜,楼上卖热炒。楼上有两张圆桌,六张大八仙桌,座位经常总是满的。招呼那么多客人,却只有一个堂倌。这位堂倌真是能干。客人点了菜,他记得清清楚楚(从前的饭馆是不记菜单的),随即向厨房里大声报出菜名。如果两桌先后点了同一样菜,就大声追加一句:‘番茄炒鸡蛋一作二’(一锅炒两盘)……”从汪老的文字里我长了见识,也开了眼界,当然也勾动了馋虫,从那时起我在心里就暗誓要做一个像汪曾祺一样既会吃又会写的饕客。

可惜的是我文笔不佳,这些年来,只学会了吃,没把文章写出名堂来。但是,这也无妨,有汪曾祺这样的大腕在前面“挡路”,我超越不过,也是理所当然的。我如此开导自己,就心安理得多了。

之后,我便一边读汪老的文章,一边游走神州,体验各地美食,从而对饮食有了更深的感悟。我发现,汪曾祺很少写奢侈大餐,而多侧重民间小吃,很多都是平常之物,如豆腐、白菜、萝卜、油条之类的,物虽俗,但文尤雅,且作者笔墨风趣,涉猎广泛,又寓含人生之理,读来妙趣横生,令人心生艳羡。汪曾祺身上有一种文人雅士的闲适、恬淡和从容,在他笔下,美食不再是寻常的果腹,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境界、一种艺术、一种态度。

汪曾祺在《五味集》这本书的开篇《葵·薤》中对我们这么说:“我希望年轻人多积累一点生活知识。古人说诗的作用: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还可以多识于草木虫鱼之名。这最后一点似乎和前面几点不能相提并论,其实这是很重要的。草木虫鱼,多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草木虫鱼有兴趣,说明对人也有广泛的兴趣。”有前辈真言,我就卸下了内心的罪孽感。是嘛,食色性也,吃是人的天性,爱吃并不是什么坏事。

汪老把对食物的态度延伸到对人生的态度、对文艺创作的态度上。他也讲过这样的话:“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祝宝玉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