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对曲艺的热爱,让我们走到了一起,无论再难都决定坚持下去!”洪韵艺术团团长薛洪敏感慨地对记者说。
今年59岁的薛洪敏之前曾在国企的质检部门工作,偶然的机缘她被一位京剧伴奏的老师发现,推荐着学了京剧,经过跟专业老师学习,得过金奖,在北京电视台票友段位考试荣获了全国十大名票称号!
她爱好广泛又报了曲协培训班,苦学曲艺,这样她认识了一大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为了更好地传承民间曲艺,两年前,他们成立了洪韵艺术团。
为了让艺术团扩展起来,薛洪敏和团里骨干队员着手发掘了大批有民间曲艺基础、并且热爱曲艺的人员加入艺术团,同时请专业伴奏的老师过来给艺术团的琴师进行培训。
“我们涉猎的曲艺门类很广,像北京琴书、京韵大鼓、单弦、天津时调、京东大鼓、含灯大鼓……这里面有很多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艺术团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将这些丰富的民间曲艺传承下去,因为它们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薛洪敏说:“含灯大鼓是一门高难度的民间曲艺,它起源于清末民初,以梅花大鼓唱腔为主调,只是外在形式上有所变化。含灯大鼓的表演是演员口中咬一根小竹签。以此支成一个小架子,上面点燃三支蜡烛,演唱中演员的牙齿是不能张开的,否则架子会全部掉下来。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求演员在演唱中,字正腔圆,蜡烛不倒,灯不灭(灯是指点燃的蜡烛)完成一曲。
“含灯只是演唱形式,不是独立曲种。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增强了曲艺的视听效果和趣味性,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但是,含灯大鼓要求表演者一心三用,打板节奏要准,吐字行腔还须字正腔圆,气息稍有失控,烛火就会熄灭,这些高难度的技巧成为阻碍其传承发展的一大因素。所以曲艺传承迫在眉睫。”
为了练好含灯大鼓,薛洪敏没事就在嘴里叼一根小棍儿,结果嘴角常流口水。然后还要演唱,气息不能太弱,否则吐字不清,但也不能太强,要不然,蜡烛就会被吹灭。
在一次演出前,由于观众太多,薛洪敏的灯架被观众撞掉了一边,只剩一边了,为了不辜负观众的期待,薛洪敏嘴里叼着只有一边的灯架,硬是圆满完成了演出!受到全场观众的热烈欢迎!
“你知道吗?当时我脖子、头一动都不敢动,左手打着板子,右手拿着鼓毽子,嘴里叼着灯架,保持着灯架的平衡,还演唱着,浑身都是汗,难度太高了!”
在薛洪敏和团队成员的努力下,他们的乐队能演奏的乐器日渐全面,像杨琴、三弦、琵琶、胡琴、电声乐器、笙等。团员也发展到三十多人,能上演的曲种有京韵、单弦、北京琴书、京东大鼓、西河大鼓、天津时调、俸调大鼓、快板、相声、山东快书、歌曲、戏曲等。这其中有许多是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曲种。他们的团员有的是企业家、书画家、作曲家、教授,有的来自曲艺世家,有专业表演经验,还有的则只是有一定基础的曲艺爱好者们。
他们多次参加公益演出,曾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演绎过京剧国粹。还在钓鱼台大舞台参加全国的非遗节目演出。他们中有京剧业余五段的获得者,有京剧大赛的金奖、银奖、三等奖及优秀奖的获得者,也有曲艺大赛的一等奖和各个奖项的获得者。还荣幸地参加了2017年首届百姓公益春晚,成为公益大使!
目前,薛洪敏和艺术团里的成员正在准备9月份的大型公益演出,主办方希望他们表演有关三国的节目,团员们真心的想把这次节目创作表演好,但面临最大的难题是资金紧缺。
“我们想创新,就想着前面的演员在演唱,后面的演员可以扮演《三国》里的角色,并在演唱中,配合他们的表演,但是这些演员的服装采买,就需要花一笔钱,我们是民间艺术团,没有经费来源,这是最大的痛点!”
在艺术团发展的过程中,团里的成员都很有奉献精神,有的用自己的车随时拉送人员道具,有的出钱采买服装,还有的克服工作、家庭的很多困难,寒来暑往坚持练习、排演。
“我们的口号是:继承传统,光大非遗,既然源于人民,就要服务社会。虽然很辛苦,但沉浸在曲艺的世界里,那种美妙是难以言说的!”薛洪敏激动地说。
□本报记者 余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