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很多人对电影《高考1977年》还记忆犹新。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如约而至。对于走上考场的莘莘学子来说,如果高考是煎熬、考验,那么对于那些已经远离高考的人来说,高考则是记忆、感慨。
今年是中国恢复高考招生制度40周年。1977年12月,全国570万名考生在同一时刻走进了高考考场,中断了11年之久的高考制度终于得到恢复。
多年来我收藏了十几张有关高考的老照片,这些老照片上呈现了踊跃报名、走进考场、认真答题、仔细阅卷、录取公榜、喜迎新生、开学典礼……这一幕幕被定格成一个个永恒瞬间,它标示着一段历史的结束,同时也是一个崭新时代的起点。
40年前,恢复高考制度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青年学习科学文化的积极性。高考制度的再度确立向社会导入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的清新风尚,重构了教育公平的起点,唤醒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信心,推动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1977年8月,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江西厅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就是在这次座谈会上,邓小平听取了多位专家的意见后一锤定音:“今年就恢复高考。”犹如一声春雷,一下子点燃了千百万学子渴望已久的梦想。
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及《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10月21日开始,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各新闻媒体都以头条新闻发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一时间,人们奔走相告,为之欢呼雀跃。
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但对于570万青年来说,那个冬日阳光灿烂。他们中有经历蹉跎岁月的“老三届”,有稚气未脱的应届生,还有弱冠少年,他们从山村、渔乡、牧场、工厂、矿山、机关、营房、课堂一路风尘而来,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忐忑的梦想和奋发的意气,步入考场,热泪盈腮、激情满怀…… 当时还出现了夫妻、叔侄、兄弟、姐妹、官兵、师徒、师生共进考场、同科答卷的奇特现象……多少人的命运由此改变,中国的教育事业也迎来期待已久的明媚的春天。
高考制度的恢复,改变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它意味着更深远意义的复苏和新生。它成为了新中国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刘善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