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每一次实习都能如愿‘赚经验’,有的单位只是让实习生‘打杂’,充当‘廉价劳动力’。”日前,华南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大四学生蔡燕株向记者讲述了她实习的烦恼。(6月6日《工人日报》)
大学生的实习烦恼并不是小事,它既关乎大学生实习的真实性和能否积累实践经验,又关乎大学生就业后能否及时进入角色和适应工作,进而言之,还事关社会人才培养。出现这种情况,至少暴露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短视,也许接受实习生的企业不会需要也无法同时接纳全部实习大学生,因而存在“替他人作嫁衣”的现象,于是并不热情为大学生提供对口的实习岗位。
二是高校责任心欠缺。大学生实习是教学的延伸,高校要对大学生负责,一方面要与企业签订实习合同,确保大学生按岗位对口实习,这既是保障大学生权益的必然,也是保障高校生产的大学生成为“优等品”的需要,且事关高校的声誉,高校不能含糊,可是对此,不少高校三缄其口,有的视而不见,真是咄咄怪事;另一方面,要监督企业是否严格按合作协议保证大学生对口实习,防止企业损害大学生的权益,然而,鲜有高校站出来为大学生撑腰,以至于大学生吐槽,值得高校深思。
三是保障大学生实习的法律法规缺失。企业之所以把大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固然有企业招工难的因素,于是趁机奴驭一把,没有什么法律风险,况且在接受实习生方面,企业处于强势地位,高校以及大学生本人有求于企业,有的高校也只好假装不知道,而大学生只能忍气吞声。这正是由于法律法规缺失,高校和大学生的实习没有刚性的法律保护,只能任企业调配。
因此说,大学生实习的烦恼暴露多重社会问题,但这又不是高校和大学生自己完全可以解决的,必须从源头立法约束企业,高校的腰杆才能硬起来,大学生实习的权益也才能真正有保障。□犁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