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天天都是315”需发力互联网+模式
把“扫桥爷爷”的奉献精神传承下去
破解农民工维权难 需要“合力”攻坚
整治“电疗骗局” 要打防骗“组合拳”
“洗白”
技术工人紧缺暴露出真问题
要从源头堵住 “二手药”黑市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3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破解农民工维权难 需要“合力”攻坚

 

一直以来,“农民工讨薪”仿佛一年一度的“节令事”。干着脏累活,吃着粗淡饭,拿着少量钱,住着狭小房,亲情隔千里,子女形影单,一年忙到头,老板却赖账,一旦受了工伤更是维权无望……这是对某些地方农民工的真实写照。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农民工维权亟须迈过三道坎:维权意识差、维权时间长、维权取证难。(3月16日《工人日报》)

每一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都离不开农民工的辛苦付出,他们远离故乡来到陌生的城市,不仅仅为了养家糊口,也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与发展动力,是城市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可是,他们的权益又成为难言之痛。

一则,维权意识差,法律意识淡薄,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素质所致,不主动学法、无时间学法,也就造成了不懂法、不用法;另一方面获取法律知识的渠道缺失,用人单位只侧重于生产与发展,而对法律知识的普及,不仅力度不足,更甚至怕农民工做法律的“明白人”。二则,维权取证难,主要是农民工普遍不签订劳动合同。尤其是很多用工方都愿意雇用临时性的农民工,这样可以免除很多“麻烦”。而另一方面也就意味着,一旦发生劳动纠纷,没有劳动合同,更难掌握关键的证据,加之自身法律意识淡薄,农民工维权,也就只能是蜀道之难。三则,维权时间长,诉讼审理程序冗长。以工伤维权案件为例,从最初的劳动关系确认到最后获得相应的赔偿款,共计有12个环节,所需时间为29个月。

破解农民工维权难题需要“合力”攻坚。一方面,在普法上下功夫,相关部门不妨开展法律进企业、进工地活动,动员用人单位开设法律课堂,为广大农民工学法律、用法律搭建起平台。另一方面,也需要在维权上下功夫。比如司法部门,积极开展法律援助,为农民工开辟便民服务窗口和绿色通道,随时都可以使其得到法律援助机构的帮助。□李雪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