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整顿外卖黑店应运用互联网思维
知法守法不做“马大哈”
打破“求职变培训”陷阱 需多管齐下
春节“闪回” 难解催婚困境
“跑腿经济”
立法保护未成年人上网势在必行
共享单车多了 配套服务要跟上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1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破“求职变培训”陷阱 需多管齐下

 

本打算去软件公司求职应聘,却稀里糊涂被公司贷款16800元,作为岗前4个月培训费。等觉得不对要求退款时,公司却称,不退。(1月8日《华商报》)

近年来,一些企业要求应聘者参加 “岗前培训”,并向应聘者许下“培训”结束后可获得高薪岗位的承诺,目的是诱骗应聘者自掏腰包参与所谓培训,培训机构赚取“培训费”。借贷平台以“培训费”放贷收取高额利息,上演了一出由企业、培训机构、借贷平台环环相扣、紧密配合的“招聘陷阱”,自然最终高薪岗位难以兑现。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大学生求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陷阱,骗术花样翻新,但却无本质区别,“诱饵”必涉及高薪、高职位和天花乱坠的前景描述,而在求职变“培训”的骗局中,提供就业是假,赚取培训费和骗你贷款才是真正目的。结果往往是不仅现实与许诺的职位大相径庭,得到的更不是所谓高薪,而是残忍的高利率。

一项联合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的防骗能力平均得分仅为69分,近3成大学生测试不及格,只有3%的学生获得满分。这份数据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为何骗子青睐大学生”。一些大学虽将“安全知识考试”作为入学的第一关,校园和家庭也开展了相关的安全教育,防骗有术固然重要,但对大学生求职者和普通劳动者的保护也不能“不在服务区”,有关部门需要及时戳破其联合编制的美丽“陷阱”。

首先,人才中介机构、招聘网站应该切实履行提醒和审核义务,除了在醒目位置提醒,更重要的是严格把关,对招聘企业进行严格审核,对有过“黑历史”的招聘企业一票否决。其次,有关部门也不能总“后知后觉”,对破坏劳动力市场正常秩序的中介机构和招聘企业,应该依法予以取缔。最后,就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不论对工作还是生活,都应该有合理的心理预期,避免因缺乏经验和辨别,盲目地跌进陷阱。□吴左琼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