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欠薪老板“玩失踪” 监管不应“失守”
物业引进APP应征得业委会同意
大学生兼职被骗 监管不能放任自流
“实习证明”热卖 究竟是谁之过?
屡罚不改
让公共自行车 不再遭受“虐待”
要保护消费者的“差评”权利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7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学生兼职被骗 监管不能放任自流

 

7月7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小刘与另外52名大学生通过中介公司介绍,坐上了一辆前往广东东莞的大客车,本以为是去一家电子厂做暑期兼职,不料却被扔到了东莞街头。在东莞,这些学生当中有的9个人挤一间房,有的一天只吃一顿饭……记者前往涉事中介武汉美周末商务有限公司,该公司已人去楼空,相关负责人拒接记者电话。(7月14日《中国青年报》)

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总容易遭遇“骗局”,一方面由于这些大学生涉世未深,缺少社会经验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学校又缺少警示教育和相应保护措施;另一方面是相关监管部门对人力资源市场上的“黑中介”、“骗子公司”监管不严、处罚不力,“黑中介”骗取介绍费、骗子公司骗取“体检费”、“保证金”等诈骗案例屡见不鲜。

骗子的手段并不高明、诈骗案件也经常被曝光,但总是有学生“前赴后继”相继被骗。面对披着合法“外衣”的“黑中介”或不法企业,如何辨别真假、谨防上当呢?大学生在求职前,首先应通过各种渠道对招聘企业进行了解,并深思熟虑,不急于求成,不盲目追求不切实际和与自己能力不符的所谓高薪,因为不贪“馅饼”就不容易掉进“陷阱”。其次,要认识到正规的企业是不会在未入职前向应聘者收取费用的。求职时,遇到招聘单位索取培训、体检等费用的,可以通过委婉的方式拒绝。再次,要多了解相关就业的法律法规,增强维权意识,与中介和实习单位都要签订相关书面协议,拒绝各种口头承诺。

总之,针对大学生遭遇的各种求职骗局,相关部门决不能再放任自流,必须多管齐下、严厉打击、从源头防范,保护大学生求职者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是当务之急!

□吴左琼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