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许多北京人都在议论南锣鼓巷已经没了京味这档子事,媒体上也有刊载。200余个商家中,仅有京味商家12家。到国庆节期间的10月2日,这里的游客量就达到了10万人次,都快赶上故宫和颐和园了。在这条胡同里,从吃的到喝的,从穿的到用的,从玩的到看的基本上都和京味不沾边。伙计们操着天南地北的口音在吆喝着买卖,满街筒子的外地游客人挨人地往前蹭着前行,在领略着具有悠久历史的“京味文化”。无疑,南锣鼓巷已经演变为商业一条街了。前有车,后有辙。后海、前门大街、大栅栏西街已经在前边摆着呐。
究其原因,我想无外乎有三。
一是凡大面积地把原来用于居住的胡同设计为京味文化一条街的举动都离不开商业化操作,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不能做赔本的买卖;二是一旦原住民离开,由外地人经营,京味就开始淡化;三是人气越旺,租金越炒越高,微利店铺扛不住了,就得转让。炒肝包子豆汁根本在此无法立足。
好在有700年历史的南锣鼓巷及周边历史遗存作为北京市25片文保区完好无损地存在着,昔日王府和达官贵人的大宅门和老百姓的小院依然保护得十分完好。
任何文化都有其沿传性,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演变而发生变化,京味亦是如此。
□许庆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