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在追求“向上”的过程中,如果过于急躁、逞强,难免会造成伤害。美国犹他大学心理学家蒂莫西·W·史密斯在不久前举办的美国心理协会年会上,公布了一项新研究结果:太过争强好胜的人很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从而缩短寿命。
比房子、比车子、比职位 你会这样吗?
比房子、比车子、比存款、比职位……生活中的比较无处不在。为了一争高下,耗心、劳力者也不在少数。竞争与不服输的观念,正在日渐渗进越来越多人的意识中。
杨女士就是个喜欢把“别人家孩子”挂在嘴边的妈妈。儿子学说话不算早,当隔壁同龄小姑娘已经可以背《咏鹅》时,他才刚刚能够比较流畅地表达自我要求。这让一向好强的杨女士产生了一种“己不如人”的心理压力。随着儿子慢慢长大,这种压力非但没有淡化,反倒越来越大,母子关系因此被逼到僵局,两人都为此焦躁不安,却又感到无力。
争强好胜源于
过度追求自我价值
无论是家长比教育、老人比体质,还是工作中的争强好胜,其实都源于一种维护自尊,强化自我优越感和价值感的原生动力,由此产生的外在表现就是爱面子、攀比、较劲等。
“通过与他人对比确认自己的价值,是一种普遍且正常的心理状态,这能给人带来一定的安全感。攀比、逞强的产生,源于对自我价值的过高估计。”张学新说,每个人对自己都有一个预估价值,这个预估值通常比真实情况略高一点,如果高出太多,就会引发自己的逞强好胜行为,由此对他人产生贬低效应,也易激起对方的心理反射,进而以争强好胜的态度捍卫自我价值。
肖震宇认为,争强好胜者分先天和后天两类。先天型多指A型性格的人。他们“有闯劲”,喜欢竞争,在工作生活中要求较高。他们容易成功,也易产生悲观、焦虑、烦躁等情绪。后天形成的争强好胜人格与家庭状况有关,他们小时缺乏安全感,成年后更倾向于凡事争第一,或是格外看重对物质、身份的追求。
从某种角度说,争强是一种防御心理。它会使大脑调动全身进入紧张的战备状态,从而引发血液对血管及心脑的冲击,甚至导致血管破裂、心脑血管病发。
另外,因争强好胜而引发的一些不理智行为,同样会对健康,甚至生命形成威胁。比如,开斗气车的人容易让自己陷入较大的交通风险中,造成伤亡;逞强的老人,因为行事超过自身承受力,很可能伤到自己。
学会不逞能
先从自我控制做起
克服争强好胜的心理并不容易,学会控制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同时,针对不同的情形,要有不同的调整方式。
攀比的家长:首先改变心态,承认孩子有独立的成长目标和轨迹。在面对可能出现的对比前,不妨先做个预案:假如自家孩子不如别人,孩子会有什么表现,自己又该怎么做?
逞强的老人:老人应调整一下对比目标,别跟年轻人比,可以适当跟同龄人比。还要强化一种心态:老是必然,强弱总会存在。
斗气的司机:开车时被激起烦躁、愤怒情绪,首先要告诉自己,跟安全相比,吃点亏不算什么。可以选择情绪转嫁方式,发泄不满:如按一下喇叭,低声唠叨两句;或者可以在车上放个一捏就会叫的玩偶,情绪不稳时就捏一下,让玩偶承担发泄的怒气。
争强的职场人:这类人应养成规律健身的习惯,如打太极等,有助于放松身心。要学着调整作息,从平衡生活和工作做起。建议利用一些手机提醒软件帮助管理生活,比如什么时候该休息,什么时候该下班,什么时候太激动紧张、心率过速等,然后有针对性地调整。
□通讯员 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