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工人日报》报道,内蒙古的一名矿工向单位申请了带薪年假,结果休假回来后发现自己仍被扣了全勤奖,不觉颇感郁闷。尽管国家早已颁布了带薪年假制度,各地也出台了实施细则,但类似这名矿工的遭遇恐怕不在少数。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类,一是单位劳资部门对“带薪休假”里的“薪”究竟包含哪些内容,认识不够准确。有些单位认为,这个“薪”指的就是基本工资,不包含奖金和各种津贴。像本文开头的那个例子,既然休假了,又怎么能发全勤奖?但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本身就有着“强制休假”,从而保证职工身心健康的初衷在内的,因此2008年《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二条就规定:“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而根据《关于贯彻〈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五十三条规定,工资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如果从“强制休假”这个角度出发,则可以较好地理解这个“薪”字了。
另一种造成“带薪变扣薪”的原因,则更多地来自于“卡”休假的领导主观意志了。这种“卡”的思想,也要分为二类,一种是“业绩焦虑型”,单位事儿本来就多,你也要休假我也要休假,谁来干活?让你休假了还要发你薪水,这不是在养懒人吗?既然要休假,就扣钱,其他干活的人看了也公平。这种思想,其实是没有看到自己管理方面的漏洞,而只希望员工吃苦耐劳,以公司单位为家,却没有想到员工也是人,也需要“休养生息”。单位的事儿多不多,效益好不好,领导需要从自己管理方面反思:有没有合理安排工作量,有没有制定科学的工作计划。如果没有科学管理,就算员工二十四小时连轴转,还是无效功。
而第二类“卡”休假的原因,则要卑劣猥琐得多,那就是“主观恶意型”。主观上把劳动者当成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能少交社保就少交社保,能少支工资就少支工资,制定各种苛刻不近人情的制度,动辄以扣钱作为“有效管理”的利器。在这类管理者的眼中,劳动者就如同机器人一般,甚至还不如机器人。机器人听话,不会有情绪,不用吃喝拉撒睡。单位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就是简单的人力买卖关系。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你不干有人干,你走了有人会顶上。
无论是哪种原因,有意或无意,管理能力不足或是主观恶意,其根源还是来自于如何看待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如果只将员工作为类似于无生命的物资一样的资源,那么按照成本效益最大化原则,带薪休假对企业来说实在是件极不划算的事情。但如果从企业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企业不仅仅要承担自我增值的功能,还是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个角度出发,员工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真正动力。目前在火热的资本市场上,许多上市公司都开始推出了员工持股计划,这表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已认识到“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要素。有了忠诚、富于智慧、肯于担当的员工,何愁企业没有良好的发展?
相比较大手笔的员工持股,送股权期权,企业合理地安排带薪休假制度,可称得上是一件花小钱办大事,培养员工忠诚度的好制度。有真知灼见,有抱负的企业管理者,何乐而不为呢?
□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