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家的相册里,有一幅珍贵的历史老照片——《黎明钟声》,拍摄的是我奶奶戎冠秀在晨曦中敲击大钟的昂扬形象。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年代,日寇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大扫荡,实行惨无人道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晋察冀抗日军民并没有被疯狂的敌人所吓倒。他们团结一心,一面生产,一面战斗,前赴后继,不怕牺牲,保持着必胜的信心。我奶奶担任村妇救会会长、伤病员转运站站长。她发动群众,支援前线,带头送子参军,抗日杀敌。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救护伤病员,在她的精心救护下,很多生命垂危的八路军伤病员恢复健康,重返前线,临别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向我奶奶喊“娘”!非亲非故都喊“娘”!这不单是感情的升华,更饱含了无法形容的亲情。她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被边区的广大军民尊称为“戎妈妈”,深爱敬仰和爱戴。
作为随军记者的江波,专程来到下盘松村采访我奶奶。白天,他和奶奶一同下地干活;晚上,听我奶奶讲述支前打鬼子的故事。随着采访的深入,奶奶的形象在江波心中逐渐高大起来。他想,有戎妈妈这样千百万觉醒的群众支持,抗战一定会胜利,眼前的困难只是黎明前的黑暗。在采访中,有一件事引起江波的注意。每天清晨,总会有一阵清脆的钟声,由远而近,把他从梦中惊醒。原来我奶奶既是战斗的指挥员,又是生产的组织者。战时,她的钟声是报警指挥群众转移的信号,又是集合游击队员整装迎敌的号角;平时,有节奏的钟声是在动员群众下地生产。这黎明的钟声,正是一种力量的象征,它说明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江波满怀激情,选好角度,拍摄下《黎明钟声》这幅传世佳作。照片拍好后,江波交给当时的《晋察冀画报》社副社长石少华,由他带回画报社。画报社社长、著名摄影家沙飞对该照片赞不绝口,迅即在《晋察冀画报》上发表。
《黎明钟声》发表后,在晋察冀边区乃至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后来,这幅照片多次入选各种参展,被收入《革命战争摄影作品选集》、《老战士摄影》、《人民画报》等各种选集、画册和报刊中。如今底片已被国家收藏,成为珍品。
这幅老照片虽然定格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但从太行深处传出的深厚的钟声连绵不绝,世代相传,激励后人。
□李耿成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