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季节乍暖还寒,正是西北风和东南风相互交替的时候,冷暖气流经常呈拉锯状态。所以气候忽冷忽热,变化无常,若忽视保健极易得病。对此,积水潭医院高压氧科主任杨启菁提醒人们:虽然春意渐浓,但天气仍然多变,应随时关注天气变化,合理安排起居、饮食。警惕“倒春寒”给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
春季也要保护好颈部、手、脚、膝盖
杨启菁主任强调,人们常说的“春捂秋冻”是有一定道理的。可是一些年轻姑娘由于爱美认为春天到了,于是就急急忙忙地脱下冬装,甚至在早春就穿起了超短裙,殊不知这对人体保健没有一点好处,对身体健康十分不利。
一般来讲,女性膝关节对冷空气刺激较为敏感,遭受冷空气袭击以后关节局部容易出现麻木、酸痛等症状,久之会引起风湿性关节炎。
春寒虽不像寒冬腊月“三九”、“四九”那样酷冷,但寒冷、干燥的气候,能够直接影响到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使机体自身抗病能力下降,导致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因此,为预防“倒春寒”的威胁,早春时节人们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尽量多“捂一捂”,尤其对于颈部、手、脚、膝盖等容易遭受冷空气袭击的部位。
时刻关注自身血压变化
杨启菁主任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热平衡能力相对较差,而且循环系统已不像年轻人那样正常,很容易受到“倒春寒”的刺激。在“倒春寒”期间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增高,这是因为交感神经受寒冷刺激兴奋度增高,全身皮肤表层毛细血管收缩,使血流阻力增大,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忽冷忽热的气候,易使人体的血管不断收缩扩张,很不稳定,这对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危害极大,它会使原有高血压病人和好似“健康”的老年人发生“脑中风”,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气候突变还会引起地球磁场的改变,造成人体植物神经紊乱,尤其是老年人及心脑血管病患者,不能适应这种突然的血压升高,易发生脑出血和脑梗塞等疾病。
老年人中患有心血管病,特别是高血压的人,约占60岁以上老年人的30%—40%。老年人在气候寒冷的时候应注意保暖防寒,尤其是清晨和上午要避免剧烈的体力运动或活动。有晨练习惯的老年人,应将体育锻炼的时间放在下午较暖和的时间进行。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病的老年人,更应注意清晨起床后喝一杯温开水,减少体育活动,并在上午及时服用降压药,以避免血压波动变化过大。
科学健身 2分钟100米
春季气温乍暖还寒,因注意适当运动,合理饮食。
第一、平时应多参加各种室内外健身活动,不宜久坐不动。要加强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步行是最简便、安全的运动,如果锻炼得法,其效果可与慢跑相同。生理医学研究表明,步行可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如以2分钟走100米的慢速步行1.5—2小时,新陈代谢率可提高48%;步行还能调整神经系统功能,缓解血管痉挛状态,使血管平滑肌放松。
第二、饮食方面应注意多饮水,如淡茶水,多喝姜汤、食用菌汤,多吃菇类、黑木耳等。因为茶叶中的茶色素可有效对抗纤维蛋白原的凝集,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和集聚。
第三、要注意休息和保持情绪稳定,在精神上和体力上都不要过度疲劳和紧张。室内要经常保持清洁整齐,物品放置有序,闲时还可养花、种草。门窗要常开,使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新鲜,这对防病保健大有裨益。
此外,睡眠时被子应盖得适中一点,以不出汗为宜。室温控制在16~20℃比较合适,必要时家中可采用电暖气等设备取暖。这些都有利于机体对抗“倒春寒”的袭击。
□本报记者 红岩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