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中山服,是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中期,由国家第五机械工部(也就是兵器工业部)给他配发的。因为当时部里决定,让爷爷这位新中国的第一代高级技工去苏联培训学习,所以必须统一着装穿国服。
爷爷之所以能荣幸地去苏联学习,是因为爷爷在参加我国第一代坦克研制时崭露头角被领导看上的。听奶奶讲,当时正处在试车的节骨眼上,连接履带的钢销断裂,成了研制中最难攻克的难关。哪知这道难关竟然让爷爷这位小诸葛给攻破了。为此,当时的爷爷被厂里和部里一致定为八级工,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坦克装配高级技工,并派往苏联学习。
当时爷爷才20岁出头,是新中国的第一代坦克装配八级工就够耀眼的了,又有了留苏的金字招牌,你说哪个姑娘不会动心呢?可奶奶又是怎么让爷爷坠入爱河的呢?听奶奶讲,她之所以有幸逮住了爷爷的心,凭的不是她这朵校花和来自冰城的新中国的第一代大学生,而是凭的是她有着得天独厚的俄语水平,才赢得了爷爷的爱心。因为爷爷留苏回国后,带回不少的俄文技术资料要学习和应用,可他的俄语水平太差了,必须有一位熟悉俄语的老师辅导才行,当时在工厂里,只有奶奶才能帮助他。说也巧,而真正能打动奶奶芳心的并不是爷爷那耀眼的头衔,而是爷爷的那件笔挺的蓝呢子中山服。听奶奶讲,那是在一次技术研讨会上,平时总穿一身劳动布工作服的爷爷,可这回却穿着笔挺的中山服,正在主席台上向首长汇报技术革新成果。有意思的是,坐在会场内的奶奶意外地那么一抬头,主席台上的那个身穿笔挺蓝呢子中山服的帅小伙忽然撞入她的眼帘,让她电击似地那么猛地一颤。从此,奶奶的芳心就被那个穿蓝呢子中山服的爷爷逮走了。事后,连奶奶这位生活在童话故事里的白雪公主也没想到,就这么热火朝天地嫁给了那个身穿蓝呢子中山服的白马王子。
后来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爷爷又穿着那件耀眼的中山服,响应党的召唤,从一个条件优越的大城市调到了一个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生活条件特别艰苦的大山沟的“三线厂”里,又开始了国防建设的新历程。而奶奶也随着穿蓝呢子中山服的那个人,也在那个大山沟里的“三线厂”里一干就是几十年。和其它一些“三线厂”一样,特别是在工厂处于无米下锅、拖欠职工工资的那几年里,他们二老不但没有丝毫的怨气,而且还教育子女们要相信工厂会好起来的。当时有不少人都找门路调出了那个大山沟里,可他们二老像是在守家护院一样,一往情深地守着那个曾为我国国防建设填补了多项空白的“三线厂”。就这样,爷爷和奶奶在相爱中,在那个“三线厂” 里,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而无怨无悔。有好多次,二舅从北京回来,想把爷爷和奶奶接到他的身边去,让他们二老在首都享度晚年,可是爷爷和奶奶就是不想跟二舅走。他们二老一个劲地对二舅说:“这里的山好水美人更亲呐!我们是已经离不开这里了……”
□牛雅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