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我为和谈架设通信线
童年的记忆
我与午报的二十载情缘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1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童年的记忆

 

我家有张老照片,拍摄于1956年。那年春节前,父母省吃俭用买了几尺布头, 给我们哥仨做了新衣服和新鞋。当时,我刚两岁多,姐姐六岁,哥哥九岁。哥哥1965年就参加了工作,到北京特殊钢厂当了一名炼钢工人。俗话说,炼钢先练人,在上千度高温的炼钢炉前,尽管穿着厚厚的帆布工作服和翻毛皮鞋,戴着厚厚的帆布手套,工友们手握钢钎轮流操作,照样被烤得汗如雨下。生产环境之差,劳动强度之大,在50年后的今天,人们是很难想象的。

记得哥哥上班不久,脸上和胳膊几乎脱了一层皮,但他愣是咬牙挺住了,完成了一个炼钢工人的蜕变。这其中不仅磨练了意志,强健了筋骨,也留下了伴随一生的伤病。那年的一天早上,哥哥起床后,双腿疼痛站立不稳,刚一迈步就跌倒在床前,送到医院一检查,是得了风湿性关节炎,住院治疗了没几天,他又回到了炼钢炉前。

1969年,姐姐随着上山下乡的滚滚洪流,投身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穿上了绿军装。尽管没有领章、帽徽,但部队编制、集体生活还有津贴,让热血青年憧憬和向往。8月23日,姐姐和同学们登上奔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列车,全家都去为她送行,站台上挤满送行的男女老少,随着一声长笛响起,满载着知青的专列徐徐启动。霎时间,车上车下哭声一片,离别的伤感在站台上飘荡。妈妈泪流满面跌坐在原地,这一幕在姐姐的脑海中定格,让她牢牢记住,永生难忘。

斗转星移,四十五载,兵团战友纷纷步入花甲之年。当初,他们从五湖四海聚到一块儿,年纪大的十八九,小的只有十六七,屯垦戍边、一腔热血。下农田,春种秋收,他们晒黑了脸庞,磨出了老茧。星夜里,紧急集合的号声,多少次把他们从甜甜的睡梦中唤起。

1971年,按当时的政策和规定,因为姐姐已经去了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我初中毕业不必到农村插队,直接分配工作进了北京市水泥制品厂,成为一名解放牌吊车司机。

时光飞逝,四十余载,我的职业经历可谓十分丰富,开过两年汽车、做过三年秘书、搞过四年环保、干过五年钳工,还当过12年主管会计,最长的要数新闻记者,屈指已经有17个年头。历经风霜雨雪,尽尝苦辣酸甜,我学会了拼搏、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相处、学会了退让。

□胡京成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