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聊吧
3上一版  下一版4
 
足球就是这样让人欲罢不能
在艰苦条件下 企业如何留人?
单位反悔不给补偿 我能申请仲裁吗?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4年11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足球就是这样让人欲罢不能

 

姚贤威:北京市政路桥总承包一部党委工作部部长

李羡斌:北京市政路桥总承包一部人力资源部职工

罗鸿达:北京市政路桥总承包一部党委工作部职工

李艳飞:北京市政路桥总承包一部安全质量部职工

张 刚:北京市政路桥总承包一部综合办公室职工

尹晓旭:北京市政路桥总承包一部信息中心职工

刘连军:北京市政路桥总承包一部生产经营部职工

王子健:北京市政路桥总承包一部市场开发部职工

刘连军:北京市政路桥总承包一部生产经营部职工

汪 勇:北京市政路桥总承包一部安全质量部职工

最近,北京市政路桥总承包一部工会经过调研、座谈,最终“收编”了一支“职工”足球队,这些队员为什么喜欢足球,在足球中能获得哪些快乐,足球与工作的关系又是什么?让我们听听他们的心声。

工会出钱出力

鼓励职工业余时间踢球

姚贤威:今年年初,我们向本单位400名职工发放了兴趣爱好调查问卷,从问卷的结果中我们看到,职工爱好偏向于体育运动,而足球这一项占比较高。工会进一步对职工体育活动进行摸底,了解到职工自发组织了业余足球队,在业余时间进行各类足球活动。企业又与球员们进行了座谈,了解满足球员们的需求,并及时为球员配备了球衣、护腿板等装备。

李羡斌:我之所以喜欢足球,是因为它总能带给我感动。足球世界中总能找到一种最直接简单的方式将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受通过肢体语言真实地投射出来,试想一下,当一名在绿茵场上奔波了20载、视足球为生命的足球运动员,踢完了他职业生涯最后一场正式比赛,他单膝下跪,面色平静,小心地亲吻着脚下的草地,耳边是球迷们震耳欲聋的掌声,这名不知流过多少血和汗却未曾流过泪的硬汉,眼角却突然划过那么几滴奇怪的液体。这时候的感动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

罗鸿达:老实说我并不是一名资深的球迷,因为大学宿舍里足球文化很浓厚,我才渐渐受到熏陶,察觉到足球魅力的所在:就是因为那种在绿茵上奔跑的畅快感,以及每粒精彩的进球所迸发出的一线灵光。确切地说,我是因为世界杯而与足球结下不解之缘。2006年到2010年,我大学这四年的一头一尾全是世界杯。我因为这一重要的体育赛事,从一个伪球迷变成了一个球迷。

踢球助职工释放压力

瞬间“满血复活”

张刚:足球让我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足球踢久了你会发现,其实踢好踢坏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踢球能和队友一起分享比赛的过程,不管是失败的苦涩,还是胜利的喜悦,我们都在一起肩并肩!

尹晓旭:在信息中心,呆在电脑屏幕前的时候很多,有时研发新系统,要深夜加班。对于我这样一名“IT男”,踢足球对我来说就是每周一次的聚会与放松。奔跑在绿茵场上,全身上下得到了运动,颈椎、腰、手脚获得充分的活动,同时,忙碌的大脑得到暂时的休息与放松,这个过程使我能够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压力得以释放,瞬间“满血复活”。

王子健:我想说说让我印象最深的足球活动,2008年我刚来单位就赶上了运动会的足球比赛,而且我们进入了决赛。双方的队伍里各年龄段的人员都有。当时我作为前锋打入了制胜一球,以5:4险胜对手。印象深刻的原因不仅因为那是我在单位“体育生涯”的第一次夺冠并扮演关键角色,还因为在那场比赛中我看到了我的队友勇于拼搏的一面,尤其是我们的老守门员——项目部的“苏头儿”,每次都全力以赴地扑救对手的射门,那时是在我们单位的水泥篮球场进行的比赛,他一次次不顾一切地扑在硬地上,为球队致胜立下了汗马功劳。

通过肢体的对抗

职工更加相信彼此

刘连军:我加入这个球队,是这群“孩子们”把我拉进去的,他们说有“老队员”坐镇踏实。我起初只是想偶尔踢踢,毕竟年龄大了,腿脚不如以前。而一起参加训练和比赛,与这群年轻人在一起,我再次回忆起自己年轻时朝气蓬勃的样子,那时候虽然条件没有他们好,但对足球的热情是一样的。

李艳飞:足球是我童年时期的美好回忆。足球在我的小学是很受重视的竞技运动,全县每三年都会组织一届全县中小学足球赛事。我从入校开始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加入这支足球队伍中,从此自己开始频繁的接触足球,总是在学校的操场上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学校的足球教练发现了我,并邀请我参加校足球队。我很享受比赛过程,更享受队友之间的默契,是足球让我们彼此增进了情感。

汪勇:与丰富的言语表达以及复杂的心理活动相比,肢体语言更能简单直接地表达出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肢体的对抗让我们彼此间更加相信对方,让我们更加团结。平时比赛中,球员们也曾有过碰撞。针对战术、位置,每个人俨然成为足球专家,有时各执一词,产生过矛盾。但我们都是对事不对人,遇到争执最后还是会听队长的,而且比赛之后也就都一笑而过,丝毫不影响我们之间的友谊。

□本报首席记者 边磊/文 记者 于佳/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