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6个全国爱耳日,主题是“健康聆听,无碍沟通”。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邵剑波表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的支持和重视,儿童因聋致残的比例明显减少。”但“突聋”人群有所增加,而且呈现年轻化特征,公众需要增强听力健康意识,养成科学用耳行为。
邵剑波介绍,对于儿童来说,目前听力损伤的发病率比较稳定,其中有遗传因素,也有一些其他原因。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些听力损伤问题已经能够得到很好的治疗,比如3个月大的新生儿就能检测出听力下降程度和发病原因,之后进行相应干预,比如佩戴人工耳蜗、进行康复训练等,早期得到不错的听力补偿,后期融入社会就不会有太大问题。
随着老龄化人口增加,人均寿命变长,听力损失的人群数量有所增加,而且人群越来越年轻,其中比较常见的是“突聋”现象。“以前‘突聋’的大多是老年人,就是耳朵一下子听不见了,现在三四十岁的年轻人数量增多,甚至七八岁的孩子也有‘突聋’情况。”邵剑波分析,“突聋”的发病原因与生活习惯、精神压力、职业环境等多方面有关系,比如很多年轻人喜欢长时间佩戴耳机,还有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自身免疫因素等等,都可能影响到内耳器官出现损伤。
如果喜欢长时间戴耳机,邵剑波提醒要注意两个“60”:一是戴耳机不要超过手机音量或耳机音量的60%,二是连续听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在耳机的式样上可以选择包耳式、外挂式、骨导式,不推荐入耳式耳机。“因为入耳式耳机是全封闭的,长时间暴露在噪声下,肯定对内耳有影响。要是超过限度的话,时间长了同样会损害听力,所以用包耳式或者开放式耳机也要遵循两个‘60’的原则。”
此外,邵剑波表示,耳聋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说法,不是完全听不见才叫耳聋,实际上耳聋的程度分为轻度聋、中度聋、重度聋,听力损伤就属于耳聋的一种,需要通过治疗避免致残。
□本报记者 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