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获悉,据昌平区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昌平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8.9亿元,不变价增长6.8%。作为北京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昌平区依托富集的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优势,聚焦培育壮大科创金融和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挥人才优势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
作为首都重点发展的平原新城,昌平区拥有41所高校及其分校区、56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汇聚了以45名“两院”院士、181名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为代表的4.8万名研发人员团队。
新质生产力高技能人才队伍带动了产业发展。医药健康产业是成长性最好的产业,也是昌平区深耕多年的主导产业之一。今年以来,昌平区重点发力合成生物制造赛道,制定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正在筹办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同时,在市级有关部门支持下,在未来科学城打造中关村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再造一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今年,昌平区还制定了新型工业化行动计划,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高成长赛道。作为北京整体规划“一南一北”机器人赛道聚集区,重点推进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等项目,该项目已于3月份开工建设,将搭建机器人中试、验证、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快聚集创新水平高、研发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的机器人创新企业,形成京北机器人产业创新引擎,打造全球机器人应用示范高地。
打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通道
2022年以来,昌平区在全市率先提出“科创金融”发展定位,着力打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发展通道,助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位于未来科学城的北交所昌平服务基地一层大厅,记者看到,智能机器人正在为来访企业介绍北交所上市政策、新三板挂牌政策以及昌平区的产业政策。基地工作人员介绍,基地投融资服务窗口通过整合股权、贷款、债券和保险等多种金融工具,为企业提供定制化金融解决方案。企业可选择最适合自身的融资方式和金融工具,实现资金的高效利用和风险的有效控制。
一项新的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从临床走向上市产品,需要多种要素的厚积薄发。作为昌平区政府全资设立的产业生态投资运营平台,北京昌平科技园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基金+基地+平台+服务”的多维联动,创新搭建综合服务的新模式,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助力企业由“小”变“大”、由“大”变“强”。
北京昌发展产业运营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昌平区,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的有机结合,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成立9年来,公司从孵化小微初创企业的1.0版本,升级到如今构建多层次科技产业母基金群的2.0版本,打造开放性、国际化、具有市场活力的高端创新生态。
推出一批“硬招”优化营商环境
过去两年,昌平区先后开展了“作风建设年”“能力提升年”主题活动,今年在总结前两年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接续开展“实干争先年”主题活动,其中一项重点任务就是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建立完善项目化、清单化管理工作机制。
昌平区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科主要承担为全区重点企业提供“服务包”、提升高精尖产业能级、转化高技术领域示范工程和产业化项目、推动功能区和重点产业发展、盘活集体土地资源等工作。该科室建立企业承包责任制,综合制定了走访事项清单、企业诉求清单、问题清单三类清单,围绕提升企业产值、收入等经济建设目标,紧盯企业诉求解决推进情况,快速解决需提级调度或协同解决的事项。今年以来,促成中国移动通信等16家“服务包”企业新设机构在昌落地,注册资金达116.65亿元,并且助力诺和诺德等18项重大项目成功落地,总投资额30.13亿元。
在昌平区,像区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科这样服务企业发展的单位和个人还有很多,他们分别在登记注册、土地保障、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切实为企业分忧解难,帮助企业快速成长。
□本报记者 周美玉 通讯员 张宜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