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是重要的代谢器官,也是无声的“排毒”器官,当它受损时,人们通常不会感受到明显的不适。这导致慢性肾脏病在发病早期,具有高度的隐匿性。而当慢性肾脏病进入发病中期,进展十分迅速,晚期危害巨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王丽妍、主治医师吴逸如提示公众关注肾脏健康。
“沉默的肾脏”不容忽视
慢性肾脏病以其低知晓率、高发病率和病程的隐匿而被称作“沉默的杀手”。我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高达10.8%,即每10人中就有1人患病。之所以会出现此种情况,是因为肾脏病开始时通常没有任何症状。这与肾脏独特的结构有关,肾脏拥有强大的代偿能力,就算50%的肾单位丢失,剩下的50%也可以维持基本的生理功能。因此,肾脏疾病早期如果不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是无法发现问题的。而当肾脏功能降低到25%以下时,患者才会出现乏力、恶心、腹胀、口中有异味、皮肤暗黄和骨骼疼痛等症状。
专家提示,出现以下6种情况可能是早期肾病的信号,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倘若尿中泡沫增多,且泡沫长久不消失,说明可能是尿液中排泄的蛋白质较多;尿液的外观改变。尿液呈浓茶色、洗肉水样、酱油色或浑浊如淘米水,说明尿液中可能有红细胞或者其他有形成分;夜尿增多。正常人在60岁以前一般夜尿不应该超过3次;如果年轻人夜尿增加,或者夜间尿量大于白天尿量,很可能是肾病的早期表现;早晨起床后眼睑或面部水肿;睑结膜或甲床苍白,经常感到疲乏无力,活动耐量下降;无明确原因的血压升高,或血压较前不易控制。
危害肾脏的习惯有哪些?
喜静不喜动 长时间不运动不利于血液循环,影响肾脏及时、有效地清除血液中的“垃圾”,且容易引起肥胖、代谢紊乱,进一步增加肾脏负担,导致肾脏血管的硬化等改变。
不渴不喝水 喝水量过少,身体代谢产物不能完全溶解,难以经尿液排出,在体内沉积后形成临床常见的尿路结石等。但是用果汁和能量饮料、浓茶、咖啡代替水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些饮料里面含有大量添加剂、防腐剂和糖分等,会加重代谢紊乱和肾脏负担。推荐每日饮用清水1500毫升(每天8杯水),如大量运动、出汗、发热等特殊情况下应进一步增加饮水量。
吃得过咸 平时吃得过咸,不仅会导致水钠潴留,增加高血压风险,还加快肾功能损害。高脂饮食可以加重动脉硬化,损害肾脏血管。
吸烟 烟草中暗藏的有害物质如尼古丁、丙烯醛、一氧化碳等随呼吸弥散入毛细血管,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高血压、血管硬化、肿瘤等。因此,在预防肾病过程中,戒烟尤为重要。
爱当“夜猫子” 睡眠质量与身体健康关系密切,对肾病患者更是如此。充足的睡眠是人体自我修复的重要保障,长期睡眠不足会加重代谢紊乱,降低免疫功能。
哪些人群需要筛查肾病?
糖尿病患者 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需定期进行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值(ACR)和肾功能的检查。
高血压或(和)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此类人群患慢性肾脏病的风险很高,存在这些病史的患者应接受慢性肾脏病的筛查和评估。
慢性病毒感染者 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在内的慢性病毒感染患者,都极易发生慢性肾脏病。
有恶性肿瘤及应用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 恶性肿瘤本身或抗恶性肿瘤治疗可能导致急性肾损伤和慢性肾脏病。
使用肾毒性药物患者 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吲哚美辛等)、锂盐、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中药,或者新加用一种药物时,都建议定期进行肾功能和尿液的检测。
肥胖患者 肥胖相关肾小球硬化比例很高。
有家族肾病史的患者 包括IgA肾病、多囊肾、遗传性肾脏病。
怎样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
积极控制和治疗原发疾病 引起慢性肾脏病的原因众多,总体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是指由于系统性疾病累及肾脏造成的,如近些年多见的糖尿病肾病,育龄期女性多发的狼疮性肾病,老年人易发的多发性骨髓瘤肾病等。除了继发因素,其它都可以归入原发性肾脏疾病,通常也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
严格控制血压 慢性肾脏病患者无论是否合并高血压,都应该规律监测血压,控制血压在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0mmHg。
健康饮食 要限制食盐摄入,有水肿、高血压的患者更应限制每日食盐摄入量。摄入优质蛋白质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肉、鸡肉等。同时,为减轻肾脏负担,要控制摄入蛋白质的总量。如果条件允许,可适当补充α-酮酸制剂。须注意尽量选用低油低脂的食物。此外,对于高磷血症患者,还应注意低磷饮食和加用口服磷结合剂。
预防和控制感染 各种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会加重肾脏病进展,引起尿蛋白增加,血肌酐升高。出现感染需要及时治疗,感染稳定后复查尿蛋白和血肌酐等指标,监测疾病的活动情况。特别是对于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糖尿病人群。
避免滥用药物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很多药物的代谢产物都要通过肾脏排泄到体外。长期使用具有肾毒性的药物容易导致肾脏发生不可逆的损害。例如解热镇痛药、抗生素(氨基糖苷类、利福平)、CNI类药物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肾毒性,可能会引起急性肾损伤。因此,应尽量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严禁乱吃药,更要减少保健品的使用。
定期复查 建议每3个月进行一次较全面的评估,如尿常规、尿蛋白定量,生化、血常规等检查。
□本报记者 宗晓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