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用激励机制保证“师带徒”结出硕果
保障消防通道畅通 全社会应共同发力
让赏花游“好花常开” 需要多措并举
释放明确信号
警惕“盲盒社交” 暗藏的风险
让更多一线职工享受疗休养关怀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24年3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面对当前人工智能处于技术跃迁的重要窗口期,加之随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人工智能+”必将释放出更大能量。期待各地抓住这一良好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形成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以ChatGPT、Midjourney、Sora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应用大模型备受关注,但如何让人工智能在具体产业落地,仍待进一步求解。今年全国两会,不少代表委员都关注到这一问题,并为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积极建言献策。(3月5日《工人日报》)

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I)是模拟、延伸和拓展人的智能的技术。简单来说,就是让机器学习人类的智慧,能够像人一样做出智能化的反应。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被认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抢抓机遇,从国家战略层面部署人工智能,政策及时精准发力,取得明显成效。可以说,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取得实质性突破,加速迈入规模应用的新阶段,推动人工智能从助力千行百业提质增效的辅助手段,升级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和核心能力,加快从“+AI”向“AI+”转变。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累计发布了200多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其中有20多个大模型产品获批向公众提供服务。公众能够使用的大模型大多是通用型基座大模型,它们的本领不仅仅是写诗作画、解数学题、做PPT,它们更大的本领是赋能工业生产智能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统计数据也显示,我国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4400家。工业质检、知识管理、自动驾驶、语音交互……人工智能应用正向纵深演进。

实践证明,作为赋能手段,无论是孕育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还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人工智能都蕴含着巨大的“智慧潜能”。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也将带来一系列安全问题和潜在风险。因此,我们要未雨绸缪、统筹兼顾,在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的基础上,也要注重防范化解好人工智能安全风险,让人工智能更好服务于社会,更好地造福人民。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面向未来,我们应把握产业发展主动权,加强软硬件、底层技术攻关,筑牢产业根基,增强发展后劲。面对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引发的潜在风险,也必须前瞻研判,守住法律和伦理底线,推动人工智能朝着科技向善的方向发展。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面对当前人工智能处于技术跃迁的重要窗口期,加之随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人工智能+”必将释放出更大能量。正如专家所说,发展数字经济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重点,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则是这一重点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人工智能+”的提出,意味着人工智能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价值和可能性,人工智能必将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期待各地抓住这一良好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形成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刘纯银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