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写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市365对义务教育学校开展“手拉手”结对共建
中国铁路北京局多举措助力国产汽车驶向全球
朝阳建成医养结合机构46家
京渝两地三方协同联动实现“跨省办理”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24年1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解决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异地互认难题
京渝两地三方协同联动实现“跨省办理”

 

近日,居住在小汤山镇的郑先生通过市民热线反映,其母亲在北京居住期间突发脑梗,目前生活不能自理,需他人照料。郑先生了解到母亲户籍地重庆有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通过重庆医保部门的评估认定后,可享受重庆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即每月1200元的护理补贴。但因两地距离较远,重庆医保部门上门评估不现实,郑先生希望由昌平区医保部门评估后,将评估结论告知重庆医保部门,帮助其母亲顺利参加长期护理保险。

“目前北京市仅有石景山区作为试点,开展了长期护理保险工作,昌平区不具备开展评估工作的资质。据我们进一步了解,目前重庆也仅和成都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评估结论互认机制。”昌平区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面对这些难题,昌平区医保局逐一分析、充分研判、集中讨论,最终选定了解决方案,即一方面联系重庆医保部门,借鉴“成渝两地长期护理保险评估结论互认机制”的成熟做法,将该机制“嫁接”到重庆和北京两地。另一方面,主动对接全市唯一开展试点工作的石景山区医保局,请求石景山区医保局帮助完成对郑先生母亲身体状况的评估认定,并将评估结论告知重庆医保部门,从而实现评估结论的互认。最终在两地三方的协同发力下,仅用两周时间就解决了郑先生的诉求,成为了北京市首例长期护理保险跨省评估案例,打造了“接诉即办跨省办理”的昌平典范,同时也成为重庆市长期护理保险在 “川渝互认”后的又一次跨省互认机制的新探索。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在现有工作模式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深挖问题根源,坚持靶向施治,为更多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让市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昌平区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报记者 周美玉 通讯员 王星月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