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写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本市365对义务教育学校开展“手拉手”结对共建
中国铁路北京局多举措助力国产汽车驶向全球
朝阳建成医养结合机构46家
京渝两地三方协同联动实现“跨省办理”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4年1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推动育人模式转型升级
本市365对义务教育学校开展“手拉手”结对共建

 

新中考改革实质是什么?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如何设计?……密云区穆家峪中学与北京日坛中学近日联合开展寒假教师实训活动,两校教师互研互促,在交流研讨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育人本领。

这个活动正是北京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手拉手”结对共建的一个缩影。据了解,2023年,北京市教委深入开展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手拉手”结对帮扶工作,统筹365对义务教育学校开展“手拉手”结对,覆盖全市所有乡镇义务教育学校,走出了一条城乡义务教育共同进步的新路径。

结成学伴

拓展学生“朋友圈”

共同向烈士墓敬献花篮,共同参观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瞻仰古北口长城纪念碑……临近寒假时,密云区穆家峪中学与北京日坛中学在密云区红色教育基地——古北口镇开展联合研学实践活动。活动以“国歌长城铸忠魂·血脉国防筑初心”为主题,两所中学10个班的学生共同感受革命战士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也增进彼此的友谊和了解。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北京不少结对学校立足区位优势,打破校际界限,创新性设计校际间学生交流实践活动,探索开展结对学校间学生学伴关系的建立,促进更多教育要素和优质资源在城乡学校间有序流动。

顺义区北务中学与北京第二中学分校结对后,充分发挥两校的优势资源,北务中学的学生可以到北京第二中学分校“游学”,观摩参加特色教育教学活动,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北务中学的农耕基地也为北京二中分校学生体验农耕生活提供助力,开展主题劳动实践活动。两校班级之间结成友好班集体,促进两校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学习互促

育人模式转型升级

“北师大三帆中学朝阳学校让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可以尽情享受自由阅读的氛围。他们除了开放的图书馆外,楼道及拐角处随处可见阅读设施和图书,学生们能够自由阅读。”北京市顺义区第十二中学(以下简称“顺义十二中”)相关负责人介绍,顺义十二中和北师大三帆中学朝阳学校“手拉手”后经常组织互访交流,受到对方的启发,顺义十二中准备将教学楼内“阳光教室”进行改造,由原来的封闭教室变成可以自由出入的活动空间,并准备丰富的书籍,让孩子们在课余时间享受自由阅读带来的美好体验。“‘手拉手’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家校合作等方面都有很多好经验可以互相借鉴。”

“手拉手”拉近了城乡学校间的距离,在相互的交流互动、共研共学过程中,结对学校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让好的教育教学经验做法发挥更大的辐射作用,促进育人模式转型升级。

据介绍,北京市第十三中学作为优质资源牵头校,与密云区水库中学、房山区青龙湖中学、昌平区第一中学天通苑校区组成“四校联盟”,共同开展教育研讨交流活动,四校将在管理、教研、干部教师、课后服务等“四个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教学、课堂、育人能力、课程、评价效能等方面探索育人新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城乡义务教育“手拉手”学校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本。

“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手拉手’,可以各自利用学校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共同开展实践体验活动,让两校师生、家长深度融合参与,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密云区水库中学校长张克昌说。

同心共研

拓宽教师成长路

“这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朝阳外国语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模式非常值得我们借鉴。”近日,房山区坨里中学与朝阳外国语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房山区坨里中学组织教学干部、教研组长代表走进朝阳外国语学校,围绕期末试卷讲评课,参与备课、评课等工作,教学干部王彦感慨自己从活动中收获满满。

据了解,房山区坨里中学与朝阳外国语学校“牵手”后,两校就课程教学、队伍建设、教科研训等方面的资源支持拟定具体计划,组织多次互动访学交流,两校教师同学共研,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拓宽成长路径。

“城乡‘手拉手’活动可以让双方资源实现共享。”在朝阳外国语学校校长王秀彩看来,手拉手合作不是单向的“输血”,而是一种“双向奔赴”。“房山区坨里中学背靠青龙湖镇,有着丰富的研究资源,我们将来可以组织研修团队进行研修活动,教育就应该是一群人奔着一个目标一起走。”王秀彩介绍,下一步,两校将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现场互动、实地考察、互派跟岗等方式,开展全方位的交流合作。

□本报记者 任洁 通讯员 薛雨桐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