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让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引领带动更多职工创新创造
别样“华服”让劳模感受到“娘家人”的温暖
“助考中介” 岂能沦为“作弊中介”
自觉佩戴头盔 应成为安全出行的标配
加快推进
“妈妈岗”就业模式 值得推广借鉴
“灵感小黄条”饱含职工对企业的情感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12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助考中介” 岂能沦为“作弊中介”

 

当下正值就业招聘旺季,各地各类招聘考试密集举行。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网络平台,有的“助考中介”以“考试援助”为名诱导求职者舞弊,以此牟利。这种乱象甚至蔓延到校内考试,由此催生了一条地下黑色产业链。(12月6日《北京青年报》)

名为“课业辅导”,实为“作弊助攻”。一些“助考中介”在各类招聘考场、校园考场长袖善舞,大显神通,为考生提供代考、做题居间服务,帮助指导考生规避监考,通过考试,甚至获得高分。这样的“助考中介”已经踩踏了法律底线和诚信底线,扰乱了考试秩序,戕害了考试公平,侵犯了未作弊考生、招聘单位等主体的合法权益。

决不能让“助考中介”沦为“作弊中介”,决不能让“助考中介”把作弊搞成一门生意。对考试作弊、替考或组织作弊、为作弊提供条件等行为,《教育法》《刑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均划出了红线,明确了法律责任——相关考试作弊行为轻则构成行政违法违规,重则构成考试作弊罪。而相关企业、学校等针对招聘考试、学业考试中的作弊行为也有明确的制度约束和惩戒措施。

招聘企业、学校等应当承担反考试作弊的第一责任,针对容易出现考试作弊行为的漏洞、薄弱环节,参照中高考、公考、法考等高规格考试的监考模式,进一步扎紧监考制度的篱笆,完善、强化反作弊措施。

公安、教育、市场监管、工信等部门应以网络上的考试作弊线索信息以及投诉举报信息为切入点,深挖严查,揪出并斩断线索背后的作弊黑色产业链,让黑色产业链上的相关参与者都付出必要的法律代价。网络平台也应承担治理责任,加强对商家的资质审查和营销信息甄别,发现涉嫌考试作弊信息,应及时拦截清理,对经认定提供作弊服务的商家,采取注销营销账号、拉入黑名单等措施,并将违法线索报告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李英锋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