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公布第二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名单,试点学校由首批150所增至1000所。记者采访发现,在本市大中小学及幼儿园里,急救教育成为了必修课。专家表示,课开齐了,还要注意急救教育的持续性。学生从“会救”到“能救”“敢救”,还需要各方更多努力。(11月29日《北京日报》)
急救知识和技能进校园很有必要。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也许一辈子都用不上一次,但是万一用上了一次,挽救的就是一条生命。而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的人越多,那么在有人突发意外情况时能够获得急救的概率也就越高,这就是在学校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根本原因所在。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对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情况会有所不同,所以教育部在《第二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指南》中明确了不同学段急救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其中,在学前阶段,要引导幼儿了解简单急救常识,树立安全健康意识;在义务教育阶段,使学生熟悉基本急救知识,提升生命安全和应急救护意识;在高中教育阶段,使学生掌握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在高等教育阶段,面向师生普及应急救护、防灾避险知识与技能。
我们希望这样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能够尽快在全国每一所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得到普及。
□苑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