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生活
3上一版  下一版4
 
抵御断崖式降温 应避开4个误区
选全麦面包看两个指标
紫薯的钾含量比红薯还高
服药前后慎吃柑橘类水果
“三进”系列活动普及药品安全知识
家庭小药箱 存放有讲究
胶囊不能热水送服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23年11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抵御断崖式降温 应避开4个误区
强冷空气、大雪、大风、冰冻等恶劣天气和低气温环境,可大大削弱人体防御功能和抵抗力,多种慢性病发病率升高。抵御断崖式降温,注意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人体6个部位最不扛冻

头部 寒邪来袭,可谓“首当其冲”。头部为诸阳之会,若头部受寒,阳气特别容易散失。尤其是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人,头部受寒血管收缩,易引起血压飙升或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脑卒中。

建议天冷时出门戴一顶保暖性较好的帽子,以毛线、毛呢等材质为佳,人造革类帽子虽然挡风,但不透气,不建议选择;帽子戴上后不宜太紧,最好能插进一根手指;帽檐的长度不应超过5厘米,以免遮挡视线。此外,冬天一定要避免湿着头发出门或入睡。

颈部 中医素有“风从颈后入”的说法,颈部有3个以“风”命名的重要穴位,分别是风池穴、风门穴和风府穴,是风邪最易入侵的“门户”。脖子受凉易引发落枕、感冒,在寒风瑟瑟的冬季,脖子上围一条厚实的围巾,或者穿件高领的衣服,可以把风邪挡在体外。

后背 背部是督脉循行的地方,督脉为阳脉之海,主一身之阳气,调节阳经气血运行,其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里外,从而把阳气输送到身体各部位。背部不但不能受寒,还是温经散寒的重要部位,晒背(以10-20分钟为宜)或穿件羽绒背心,可守护体内阳气。

双脚 双足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少,阳气达到此处已难以温煦肢节,所以中医有“寒从足下起”一说。如果双脚长时间受凉,不但容易长冻疮,还可引发感冒、痛经、腹痛等问题。体虚的人常年穿合适的袜子,切勿光脚在地板上走,冬天在家宜穿厚软的绒鞋;勿蹚水,鞋袜湿了尽快更换;如自觉脚凉,宜选择热水泡脚。

肚脐 肚脐和腹部的其他部位不同,脐下无肌肉和脂肪组织,血管丰富。肚脐附近的腹腔中除了结肠,还有子宫等女性生殖器官。肚脐受凉后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严重的甚至会引起女性痛经、不孕等问题。穿件高腰内裤或长裤,上衣避免太短,都有助于腹部和腰部的保暖。

膝关节 膝关节没有丰厚的脂肪和肌肉保护,血液供应较少,对温度和湿度都非常敏感。膝关节受寒易发生退行性变化,出现疼痛、屈伸不利等问题。寒冬时节一定要穿秋裤,必要时可加个保暖护膝。

寒潮天“保暖法则”

冬天遵循下面这些降温天“生存法则”,御寒保暖就不是难事。

吃点温热的食物 常吃冰凉、生冷的食物,就相当于在身体里开了个“冷库”。一年四季都应以温开水为主要饮品;天冷时,还可以通过饮食御寒,葱、姜、蒜、辣椒、牛肉、羊肉等都有助驱寒。

睡前泡泡脚 坚持泡脚是缓解手足冰凉的有效方法,有助提升身体御寒能力。晚上7-9点,用40℃左右的水浸泡双脚15-20分钟(不宜超过20分钟),让水漫过脚踝,泡至身体微微出汗。泡完后立即擦干双脚,并穿上保暖袜子。

增加运动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身体热量,缓解怕冷症状。冬季可以选择暖和的天气到公园慢跑、散步、骑车等,最好每周3-5次、每次30-60分钟。

穿双厚底鞋 鞋是直接接触地面的,如果鞋底太薄,凉气自然会进入人体。应选择有一定厚度、最好包裹住脚踝的鞋,并垫上鞋垫。晚上睡觉可以穿上温暖、宽松的棉袜,避免夜间双脚受凉。

穿衣要宽松 紧身衣物会导致肢体末端血液循环不畅,引发手脚冰凉,人只会更冷。天冷时,应选择宽松、舒适的衣物,外套最好过腰过腹。

抗寒保暖避开这些误区

天气寒冷,人们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抗寒,但是有些误区要注意规避,以免适得其反。

误区一:喝酒能御寒 喝酒时产生的温暖感觉并非是酒产生了热量。相反,体内的热量被快速带到身体表面后,更快地通过皮肤表面散发出去,其实是消耗了体内更多的热量。当体内热量产生速度不及散失的速度后,人就会感觉冷起来。单纯通过喝酒御寒不靠谱。

误区二:吃火锅更保暖 事实上,阳盛、体质强壮的人,其实并不适宜吃火锅。而那些四肢怕冷、畏寒的阳虚者比较适宜吃火锅。气阴两虚者,应少食或不食火锅。

误区三:吃炸鸡、喝奶茶能暖身 一些人喜欢吃高热量的食物来御寒,比如油炸食品、奶茶等,不过这些食物热量虽高,却不能暖身,对于防寒保暖并无太多帮助。

误区四:蒙头睡觉可避寒 夜晚温度低时,有人喜欢用被子蒙着头睡。但是这样会把被子里浑浊的空气吸入体内,不仅达不到休息的目的,还有可能造成头晕脑胀。(张倩怡)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