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减少塑料污染,全世界都在寻找其替代物。2022年,我国联合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布“以竹代塑”倡议,引起广泛关注。近日,随着第十二届中国竹文化节在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举办,这一话题又引发深入探讨,我们距离“以竹代塑”还有多远?(11月3日《光明日报》)
为深入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加快推动“以竹代塑”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日前印发了《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强调以构建“以竹代塑”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抓好竹林资源培育、竹材精深加工、产品设计制造、市场应用拓展等全链条全要素协调发展,有效提升“以竹代塑”动能、产能、效能。
一头连着低碳环保,一头连着产业发展,“以竹代塑”需要治理大智慧。要加强规划引领、完善政策支持,建立竹产业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竹材大规模工业化利用和集聚发展。要加快竹材采代机械与索道、轨道等运输装备创制,着力突破主要“代塑”产业加工装备连续化和智能化的“卡脖子”难题,实现竹材机械集采与高效加工智能模式。同时,要加强绿色解离转化、低碳加工等关健技术创新,构建低碳制造与产品增值技术标准体系。
发展“以竹代塑”,还需努力打造竹产业区域品牌和企业名牌,加大创新产品的宣传力度,引导消费观念转变,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于符合政府绿色采购政策的竹质建材、竹家具、竹制品、竹纸浆等产品,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带头践行,加大政府采购力度,严控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让“以竹代塑”引领绿色消费新风尚。□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