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总工会为进一步放大劳模工匠引领作用,检验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的结盟成效,组织部分劳模工匠现场观摩海洋产业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等4个联络点,全力塑造联盟的创新优势,让劳模工匠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拥有更广阔的舞台。(11月6日《江苏工人报》)
据报道,今年以来,该区总工会在对全区22家劳模创新工作室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产业发展布局,按照“职业相近、岗位相连、业务相通”的原则,引导并支持劳模工匠们“抱团发展”,先后创建了乡村振兴、海洋产业等多个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推进劳模工匠跨区域、跨行业、跨岗位发展。目前,全区各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上报职工科技创新成果、先进操作法和发明专利共36件。
一个企业的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创新能力再强,技能水平再高,如果局限在本企业这个舞台上,那么发挥的作用毕竟有限。有了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联盟,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劳模工匠不仅能较好集聚本企业技术创新资源,还能共享本行业内外劳模工匠的智慧,和他们一起共同研究解决困扰各自企业和本行业内的一些技术难题,既推动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也提升了劳模工匠自身的综合素质。
笔者以为, 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抱团发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实际上是为劳模工匠更好发挥作用搭建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打破了某些制约技术创新的壁垒和瓶颈,让劳模工匠在这个更广阔舞台上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单个创新工作室即使遇到了一时难以攻克的关键技术难题,依靠创新工作室联盟,大家一起来群策群力、优势互补,就能更好地提升整体攻克难题的能力,取得更多更好的技术创新成果。
□周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