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拥抱交通强国梦
一个真诚而有趣的灵魂
岁月滑过父亲的手
开展秋季占道经营专项整治行动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3年11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拥抱交通强国梦

吴燕升(左二)开展方案研究
 

扎根基层16年,坚定筑路报国人生理想,参与12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踏上高原,在一次次工程建设鏖战中燃烧青春热血;传承“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精神,在交通强国征程中,由走出校门的基层“小白”成长为项目管理大拿。他,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铁十二局集团四公司吴燕升。

“上学时,每次坐在拥挤摇晃的大巴车上,我都暗下决心,一定要投身祖国铁路建设事业,建设九州坦途,让更多偏远地区群众享受铁路交通便利,让更多群众摆脱贫困。”吴燕升回忆。

吴燕升出生在甘肃省通渭县,那里黄土丘陵沟壑遍布,交通不便,要想走出大山往往需要转乘3次客车才能到100多公里外的定西市区乘坐火车。高考结束后,吴燕升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立志成为中国铁路建设者,为高铁强国、路通天下而不懈努力。2007年毕业后,他便加入中铁十二局,成为践行交通强国战略的一名筑路人。

“我有幸参与了举世瞩目的铁路工程任务,感觉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更加坚定了当初的选择。”吴燕升说,参加工作以来,他转战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参建了武广客运专线、柳南铁路、福厦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成为中国高速铁路的参与者和时代见证者。

2020年11月,吴燕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第一时间主动请缨上高原。在他的带领下,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年轻人不远万里,从全国各地汇聚雪域高原,踏上折多山,协力打造丰碑工程。

“虽然事先做了心理准备,但是当我踏上折多山时,还是被现场恶劣的气候和极端的地质环境所震撼。”吴燕升回忆。项目位于高寒缺氧无人区,大风雨雪是这里气候的常态,更大的困难在于隧道地质结构复杂,建设过程中需要下穿不良破碎带和富水岩层,经常发生岩爆和涌水情况,施工条件极其恶劣。

“记得穿越高压富水区时,最严重的时候,隧道内积水漫腰,工程建设举步维艰。但是与这些地质和气候环境相比,最大的挑战还是大雪封山后,项目建设者与世隔绝的孤独感和恐惧感。”吴燕升回忆。

上场之初,没有电,也没有网络,甚至连饮用水和食物供应都捉襟见肘。隧道开工不到3个月就下起鹅毛大雪,施工现场15公里范围内没有住宿和吃饭的地方,只能靠工地搭帐篷,利用大巴车解决每天的工人运输问题。

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项目管理者,吴燕升既有攻克建设难题的坚毅,也有精细管理的韧劲。折多山上空气稀薄,轻微的运动都会造成血氧不足,建设者经常头晕、胸闷、嘴唇发紫,工作1小时往往需要2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休息。施工建设初期,氧气面罩和供氧设施不足,吴燕升号召全体党员给职工让出面罩,为职工服务好、保障好。经过全体建设者的不懈努力,他们用短短10天时间就给工地每个宿舍安装了增氧设施,添置了大量氧气面罩和移动式吸氧用具,同时安排工地医生为大家做好保健服务,让职工在高原上感受到了企业的温暖,激励全员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施工生产大会战中。

凭借实干拼搏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吴燕升先后荣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工程建设科技创新人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铁建第十届“十大杰出青年”等一系列荣誉。“荣誉的获得,不仅是对我个人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们团队拼搏奋战的肯定。”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后,吴燕升表示,感觉肩上的使命和责任更重了,在今后工作中要全面发挥劳模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实干者、奋斗者的姿态带领企业参与更多的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用坚守、勤奋与创新谱写新时代劳动者的荣誉华章。

□赵桂军 任达禹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