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周美玉)在昨天召开的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听取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记者了解到,全市院前医疗急救实现统一指挥调度,2022年全年急救呼叫满足率达99.50%,平均急救反应时间16.04分钟,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市人大常委会于2021年5月通过《关于修改〈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的决定》。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监督工作计划,今年5月起,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重点围绕《条例》新修改的主要内容深入开展检查活动。
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根据报告,目前,全市已建成470处院前医疗急救设施和21个救护车洗消站点,配置院前救护车1066辆,其中负压救护车437辆。通过定向培养、院内医师轮转、编制招聘、劳务派遣、购买服务等多种途径补充院前急救人员。
全市院前医疗急救实现统一指挥调度,急救效率明显提高。2022年,全市120电话接听量189万余次,出车近92万次,均达到历史最高峰;全年急救呼叫满足率99.50%,平均急救反应时间16.04分钟,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为提高院前院内交接率,建立院前院内医疗急救信息衔接平台,现已实现120指挥调度中心、部分救护车与协和医院、人民医院等32家医院信息共享。同时,在全市二、三级医院推广急诊预检分诊分级,优先保证危重症患者的救治。
社会急救能力建设持续强化。目前,全市重点公共场所已配置AED近5000台,其中地铁站、火车站、各级各类学校已实现AED全覆盖,多例在公共场所突发心脏骤停的患者得到成功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