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的AI算法被不法企业作为隐蔽施行就业歧视的工具,问题不在AI算法本身,而在于运用者法治底线的失守。遏制AI算法隐藏的就业歧视,不仅需要“治已病”的末端治理,更需要“治未病”的源头防治。
近年来,利用算法进行AI招聘已成为职场中的一大新热点,如何规避AI算法可能带来的歧视问题成为保障就业公平面临的一个新问题。近日,在上海市政协的一场重点提案督办专题调研暨办理推进会上,监管部门、行业专家以及业内人士表示,防范AI就业歧视,需要加强对算法滥用的监管、强化技术手段,多方面共同努力消除隐藏在算法背后的歧视,更好维护劳动者权益。(9月12日《工人日报》)
AI算法,是指通过计算机程序模拟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方法。作为一种人工智能技术,AI算法相比人工算法,工作效率更加高效和精准。也正因此,不少企业在职场招聘中,面对求职者投送的数以万计甚至是亿计的简历,更愿用AI算法筛选符合条件的求职者,利用AI算法进行简历筛选和人力资源开发由此成为职场招聘领域的一个最新、最热门的发展趋势。
客观而言,企业利用AI算法招录员工,不但可以避免人工甄别的低效率,提高求职者与岗位匹配的精准度,而且可以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更有助于让企业招录到心仪员工。不过,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如果企业利用AI算法招录员工时,故意将一些歧视行为以更隐晦的形式嵌入其中,必然会将一些实际符合录用条件只是不合企业“口味”的求职者排斥在外,让企业滥用AI算法施行就业歧视有机可乘。
从现实情况看,企业滥用AI算法施行就业歧视的情形客观存在。比如一些企业利用AI算法精准测出女性求职者的婚育状况,然后以其不符合岗位要求而将其拒之门外。由于AI算法穿上了人工智能技术中立的马甲,其筛选求职者的结果表面上更具有公平性,最容易让不法企业在AI算法马甲掩盖下施行就业歧视的伎俩得逞,亟待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中立的AI算法被不法企业作为隐蔽施行就业歧视的工具,问题不在AI算法本身,而在于运用者法治底线的失守。虽然近年来国家已对企业算法的机制、机理、管理制度、应用场景先后出台了一些规定,相关部门也开展了专项治理,但企业滥用AI算法施行就业歧视的行为仍时有发生。这说明,遏制AI算法隐藏的就业歧视,不仅需要“治已病”的末端治理,更需要“治未病”的源头防治。
首先,要为AI算法隐藏的就业歧视列出负面清单。鉴于现行劳动法律法规对就业歧视情形只作了原则性列举而不利于源头防范就业歧视,相关部门应通过修法、制定单行条例或司法解释等方式,对AI算法背后的各种隐晦就业歧视情形,详细列出禁止清单,“点对点”地明确法律责任,从而以不得逾越的法律红线,警示企业在AI算法系统中不敢嵌入就业歧视的内容。
其次,要升级技术监管手段。AI算法背后的就业歧视难以被发现,主要源于技术甄别难。相关部门要秉承公平公正保障就业的维度,大力推进AI算法应用的标准建设,针对就业领域的各种歧视内容,设计出系统的不得准入的技术门槛,让不法企业滥用AI算法隐蔽施行就业歧视的行为无处藏身。
再次,要设计劳动者参与AI算法就业歧视治理的具体路径。是否遭遇AI算法就业歧视,劳动者最有发言权。相关部门应就劳动者参与AI算法设计、算法公开等监管程序,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权利救济路径,有效避免AI算法的暗箱操作。唯有如此未雨绸缪,方能从源头上遏制AI算法隐藏的就业歧视。
□张智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