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公布《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自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针对群众反映“生鲜灯”误导消费者问题,办法明确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类设施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
日常生活中,“生鲜灯”作为“美颜神器”在各大市场随处可见,不少商家为了使肉质看起来更鲜美,果蔬看起来更鲜亮,使用生鲜灯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
行业内对“生鲜灯”缺乏对应的标准和设计规范,不同厂家在照度、亮度、色温、显色指数等指标上没有统一规范。而且,“生鲜灯”的生产销售也没有明确的专业规范,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管。
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提示,四招避开“生鲜灯”误区:
“查” 在购买生鲜猪肉时,注意查看经营者是否能提供当天的“两证”,即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购买牛羊肉时,注意查看经营者是否能提供当天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和检疫标识。
“看” 在购买果蔬肉类等食材时,最好到自然光源或日光灯下辨别新鲜程度,不受灯光干扰,采用多看的方式,仔细辨别商品品质。新鲜的肉类拿到自然光或日光灯下查看时,猪肉的肌肉应呈红色或淡红色,并有较鲜艳的光泽,脂肪洁白;牛羊肉肌肉呈鲜红色,脂肪为淡黄色。如果肌肉颜色变深、无光泽,或是变成灰色或灰绿色,甚至出现白色或黑色斑点时,说明新鲜度较差。果蔬类产品,同样也需要从“生鲜灯”下拿到日常光源下查看。如果发现叶菜颜色发黄打蔫儿、果菜干瘪无光泽,就说明不够新鲜。
“摸” 用手指轻轻触摸肉质,如果表面粘手甚至拉丝,手指压后的凹陷恢复慢或不能完全恢复、弹性差,就说明不新鲜。
“闻” 肉类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后会产生氨类物质,如果闻到有氨味等腐臭异味时,无论灯光下颜色有多鲜亮,都不要购买。
□本报记者 周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