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从“心”出发
雪山皑皑 大地有爱
推进市场主体信用修复工作提质增效
■征稿启事
哨所里的七夕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8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雪山皑皑 大地有爱
——读杨志军《雪山大地》
 

《雪山大地》以杨志军父亲走进沁多草原蹲点、住进牧人桑杰家开篇,展现了包括父亲与母亲在内的三代草原建设者艰辛探索的足迹与生命历程。故事贯穿了雪域高原上生产、教育、商业、医疗、环保等一系列内容,全景式展现现代化建设大潮中藏族牧民传统社会形态和生活样貌的变迁,被评论界誉为“厚重、扎实、诗情洋溢的现实主义力作”。

杨志军出生于青海,在青海生活了40年,后来到青岛定居。对所生活过的土地,杨志军都怀有深厚的情愫。“我热爱青藏高原的雪山、大地、草原,到青岛后,我又爱上了这里辽阔的海洋。我的作品就是对青藏高原和青岛海洋文化这两种生活的思考和描写。我在作品中塑造它们,它们也在塑造我。”

对生活环境的敏感和热爱让杨志军的作品充满了细节和生命力。在《雪山大地》中,每一个人物,每一段故事,甚至一草一木都在他的内心真实、鲜活地存在着。杨志军曾说,他创作《雪山大地》时既怀有使命感,又怀有危机感。“父辈已经逝去,我们这一代人也会渐渐老去。我在草原见证了父亲、母亲还有将整个人生都托付给青藏高原的人们的故事、草原牧人的生活变迁,我有义务将这些记录下来,将我的感恩之情讲给这片土地听。以文字保存记忆和历史,影响现代人们的心灵。”

马脸抹酥油以示祝福、用童谣的旋律唱祈福真言、与汉语逻辑相异的藏族牧民特有的表达方式……通过阅读《雪山大地》里细致入微的描写,读者能够感受到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农牧文明与城市文明之间的融合与冲突。能够描写出如此珍贵的细节,得益于杨志军的“生活式取材。”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时,杨志军将自己比作一位耕地的农民。不能以“离乡者”的姿态书写记忆里的乡村,而要实地去体验和感受。这一点,杨志军深以为然。“青藏高原的雪山和冰川,是我国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每次回到高原,看雪线逐渐下降,就能明白今年是水源丰沛的一年。这份丰沛,将会给下游带来富饶。”杨志军这份对自然和生态的关注流露到文字中,让读者感受到了草原建设者们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体会到生态逐渐恢复的由衷喜悦。

从生活中发掘希望,让写作融入生活,是《雪山大地》文字充满个性与生命力的不二法门。“经历了那么多苦难,许多人将生命献给这片草原,但人们仍能像高原的花朵一样坚强地绽放。这份生命的饱满和韧性一直令我十分触动。”杨志军认为,要想写好故事,需要拥有对生活的概括和抽取能力,以抒情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生命独特的感悟。“我将自己对雪山大地变化的感悟以文字的形式传递给更多人,希望在我讲述父辈和同辈的故事时,能有共情者跟我一起流连忘返。”

□杜晶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