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大运河英文版旅游手册、用英文推介毛猴作品、制作通州文庙英文Vlog……“用英语讲好大运河故事——北京教育学院协同创新学校计划项目‘大运河大思政’项目式学习成果发布会”近日在北京学校举行,该校联合人大附中通州校区发布展示了多学科联动的项目成果。
据了解,作为北京教育学院第三期“协同创新学校计划”教改实验类项目之一,该项目旨在通过市区校三级联动,以校本合作研修的形式探索构建素养导向的项目式语言学习教学与研究模式,提升英语学科育人质量,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身处大运河畔,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与发展毛猴这一非遗技艺?”1+3项目美术教师高得鑫介绍了带领学生制作以大运河沿岸劳动人民生活场景为主题的老北京毛猴作品的情况。在会上,学生代表用流利的英语介绍了毛猴的制作思路和动手情况。“我上初中前以为文化传承离自己很遥远,但通过参加这个项目,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做的工作正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我完全可以做文化传承的使者。”一位男生自豪地说。
“在副中心建设七周年之际,我们想以喜闻乐见的方式,用英语讲好通州区标志性风物,让世界友人了解并爱上通州。”人大附中通州校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备课组长张建元6月带领学生前往通州文庙采风,在英语、美术和技术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撰写脚本、拍摄配音和剪辑整个视频,最终呈现出一个5分钟的通州地标推介英语Vlog。
参与项目的教师表示,项目式学习的核心是让学生思考答案,把题目与自身生活和经历产生联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获得更多的学科知识和方法类知识。
□本报记者 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