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自己的身体还不错,可今年体检报告出来后,看着上面不少标黄的点,让我陷入了焦虑情绪。尿酸高、血压高、体重超标……有几项检查结果后面还标注了“建议复查”几个字,为什么会建议复查?难道真的有什么严重问题吗?我不免心里慌慌的,很后悔以前暴饮暴食,没有加强运动。我向老婆倾诉,老婆却说我是过度紧张,难道真的是我小题大做了吗?
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解答:
健康焦虑是指过度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怀疑或者坚信自己得了病,甚至夸大自己病症的一种心理状态。比如坚信自己需要8小时的睡眠,因此如果晚上迟迟不能入睡就会焦躁不安;某段时间心情低落沮丧,便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开始寻找蛛丝马迹;一头痛就联想到某人脑袋里曾经长过肿瘤,因而感到忧心忡忡。总之,陷入健康焦虑的人经常会过度地关注特定信息,且情绪体验较为明显和强烈,有时甚至会显得有些“杞人忧天”。从你的情况来看,你可能有一定的健康焦虑,但是没有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
专家建议:
当然,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状态很有必要,但是过度的担忧与恐慌会给我们带来不少的心理负担。那如何让自己从健康焦虑中脱离出来,变得更加客观理性呢?
停止灾难化思维 灾难化思维指的是将事情的后果灾难化,或者将不良后果放大,对事情做出最糟糕的假设。它会让我们产生很多预期焦虑,变得敏感多疑。那如何降低它的不良影响呢?研究发现,将忧虑的事情写在纸上,就可以缓解焦虑情绪。因为在书写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更客观、更清晰地看到其中不合理的信念,一旦这些信念被察觉,灾难化的思维就能够停止了。
停止自我责怪 有健康焦虑的人可能会责怪自己,“叫你放肆天天熬夜,活该现在内分泌紊乱。”“都怪以前没好好照顾自己,不然现在怎会一身毛病?”适当的自我批评使人进步,但过度的自我责怪会让人一步步掉入消极情绪的漩涡里,使得人们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产生失真的解读,比如把生病的原因归结于自己做了某件事,但真实原因可能根本不是自己以为的那样。人吃五谷也会生百病,所以自我怪罪是没有必要的。
减少社交媒体带来的社会比较 看到别人在社交软件上展示自己的健身生活,人们的内心压力可能会在无形中增加。比如看到别人每天都能跳两个小时的健身操,自己却30分钟都不能坚持;又或者别人天天吃鸡胸肉、水煮蛋、西兰花和燕麦片,自己却热衷于高碳水、高热量。两相比较,人们通常很难保持平常心,特别是在社交软件的算法推送下,我们看到的信息内容同质化非常高,以至于常常有这种感觉:全世界都在自律地锻炼身体,保持健康,除了自己。其实,我们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如果这些信息对自己造成很大的困扰,那么减少关注一些社交媒体也是缓解焦虑的有效方法。
□本报记者 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