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对虚假招聘的“坑”既要警示也要填埋
定制健康处方为一线工人健康保驾护航
“小院议事亭” 推进社区治理精细化
短视频乱象
健全防范机制 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与时俱进筑牢粮食安全保障的法治基石
“爱心一条街” 放大爱心效应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3年3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虚假招聘的“坑”既要警示也要填埋

 

填平虚假招聘的“坑”是扫清就业障碍、降低就业阻力、优化就业环境的必要之举。相关各方都应付出一份责任,对虚假招聘、招聘诈骗全力防治,形成人人喊打之势,给求职者营造更加诚信、安全、健康的就业市场环境。

“公开招聘凶宅试睡员,日薪2000元,工作内容包括在凶宅试睡并勘察有无异常等。”近日,浙江杭州一公司开设岗位招聘“凶宅试睡员”,丰厚的报酬和轻松“躺赚”的工作内容引来不少关注。然而,有专业人士表示,这类招聘多为骗局,应聘者可能陷入购买对方设备、交家具家电押金等连环诈骗。伴随着“金三银四”求职旺季的到来,各地线上线下招聘活动陆续开展,很多求职者想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然而,火爆的求职市场中也混杂着部分虚假信息,求职者需谨慎甄别这些新“坑”。(3月13日《工人日报》)

求职者诚心诚意地找工作,诈骗者虚情假意地布陷阱。诈骗者在招聘的“坑”里摆的岗位诱饵很诱人,且往往附有缴纳报名费、考务费、培训费、相关押金等“咬饵”条件,求职者冲着岗位奔过去,很容易掉进“坑”里,被骗走一笔钱财,甚至被套走个人敏感信息,遭遇连环骗局或长期骚扰。

据媒体公开报道,今年的高校毕业生高达1158万,社会就业需求持续走强。加之经济正处于恢复期,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还未达到满格状态。在这种对比情势下,就业市场竞争很激烈,求职者的就业压力很大。而一些虚假招聘信息在就业市场浑水摸鱼,很容易对求职者形成误导,导致求职者走弯路,抬高求职者的信息甄别和择业成本,加大求职者的就业难度,弱化求职者的就业信心。同时,虚假招聘信息也会对诚信招聘或依法招聘的用人单位造成妨碍,扰乱就业市场秩序,拉低就业市场的招聘信息公信力,在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打入不信任的楔子,影响用人单位正常选人。

显然,虚假招聘信息是就业市场中的“坑”,要稳就业、促就业,必须铲除这颗“毒瘤”,净化就业市场信息环境,确保就业市场的肌体健康。一些地方的人社部门以及媒体针对“流窜”招聘诈骗、网络招聘诈骗等套路向求职者发出了提示或警示,有助于求职者看清招聘诈骗的风险,增强警惕防范意识。但要遏制虚假招聘,保护求职者的合法权益,既要有避坑提示,也要有填坑的行动。

一些诈骗者打着正规招聘的旗号在校园招聘现场或街市热闹地段大张旗鼓地宣传虚假的招聘信息,诈骗伎俩并不高明,存有很多可疑之处。人社、公安等部门应加强对相关易发招聘诈骗隐患的招聘宣传活动的监督检查,依法严厉打击虚假宣传行为,清除形形色色的招聘“李鬼”,发布典型案例。教育部门及高校也应对参与校园招聘活动的用人单位和岗位信息从严审核把关,堵住蹭校园招聘热度虚假招聘的漏洞,不给诈骗者以可乘之机。各网络平台尤其是求职信息平台要进一步健全招聘信息审核机制和信用管理机制,提升信息甄别效率,通过投诉渠道收集问题反馈,对核实确认的虚假招聘信息,及时采取删除、屏蔽措施,并向监管部门报告。如相关账号发布虚假招聘信息情节较重,则对其采取限制功能、封停账号、禁止重新注册等措施,对其注册人实施失信惩戒。当然,求职者也应擦亮眼睛,理性应聘,谨慎验证用人单位的主体资格和岗位信息真伪,对缴纳报名费、培训费、押金等求职条件提高警惕,遭遇招聘诈骗时,积极举报维权。

总而言之,填平虚假招聘的“坑”是扫清就业障碍、降低就业阻力、优化就业环境的必要之举。相关各方都应付出一份责任,对虚假招聘、招聘诈骗全力防治,形成人人喊打之势,给求职者营造更加诚信、安全、健康的就业市场环境。

□李英锋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