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在弯弯曲曲的盘山路上行驶着,一路花红柳绿,鸟唱风吟,绕来绕去,就绕到了文明井场的示范点。
“这里还有果树啊!”一下车,看到一棵棵枣树高耸入云,直刺蓝天,我便惊奇地喊了起来。
听到声音,老李放下手中的活什便迎了上来,他不无自豪地对我说:“现在的井场成了采油工的后花园,比起原来的荒凉,今非昔比啊!”
这个人高马大的男人,虽然只有50来岁,但在岁月的操劳中却提前衰老了。提起环境变化,他向我讲起了过去:刚上班那会,山上到处光秃秃的,感觉一年就刮两次风,一次是从春天刮到秋天,一次是从秋天刮到第二年的春天,每天去巡井,要吃二两土呢。
“所以,你就决心去植树?”我打断他的话,好奇地问。
“是啊!但是当时好多人说我傻,尤其是我老婆。”他说,“那时我曾设想,如果在巡井的路上栽树,不仅可以抵御风沙,还可以美化环境。最开始老婆还是支持我的,每天巡完井,我就拿着镐头在乱石堆里挖坑、刨土,老婆跟在身后栽树。第一年,我们栽了大约五百多棵树,可是到了第二年,存活率不到一半。这下老婆不愿意帮忙了,她说这叫血本无归,还不如回家种红薯。可是我想,有存活的,说明辛苦没有白费。如果长期坚持下去,这山不就一天天地变绿了吗?此后,为了提高存活率,我专门购买了书籍,利用工余时间学习植树,最终弄明白了在石头山上种什么树最合适,怎么种树成活率高,什么时候种树最好……”
看着老李脸上那横七竖八的皱纹和那双像树皮一般粗糙的手,觉得老李“傻”得让人心疼。30年前,这个从石油技校毕业的农家少年,怀抱着美丽的梦想走进了大山。为了让石头山披上绿装,他多次放弃了回城的机会,然后像牛一样,低着头,一言不发,裹着一年又一年的春风,在大地上植着青绿。作为一名采油工,他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为了争创文明井场,开辟出了一块块菜园,整地挖坑栽下了一棵棵果树,硬是凭着一把镐头把井场变成了“风景区”。
中午时分,李嫂回来了,中等身材,很朴实。坐在枣树下,我和李嫂边包饺子边聊天。李嫂告诉我,像老李这样的井场在油田比比皆是,每一个“风景区”,都体现着石油人“建一座井站,留一片绿色”的期盼与心愿——只为青山绿水长。
临走时,李嫂附在我耳边悄悄地说:“现在一吃完饭,我和老李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去山里转转。你别说,最养眼的,还是这片绿啊。”
看着李嫂脸上的幸福表情,我突然感觉老李就是一棵长青的树,在这棵树上,我看到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张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