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旅游
3上一版  下一版4
 
瞻仰“伶界大王”谭鑫培墓
左江斜塔:一座人为“智造”的斜塔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3年2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瞻仰“伶界大王”谭鑫培墓

 

京剧,以精湛的艺术魅力被称为“国粹”,作为京剧爱好者,我仰慕每一位京剧大师的戏剧艺术。“伶界大王”谭鑫培所创立的“谭派”艺术,更为人们所称道,清明之时,慕名前往京西门头沟栗园庄谭鑫培墓,缅怀大师的艺术风采。

乘地铁S1线,到栗园庄站下车,出A1口,沿新城大街北行二百余米,一座古朴的墓园映入眼帘。其坐南朝北,以青灰色围墙筑起,肃穆而简朴。

寻至墓园前,见墓门为白色石质牌坊,嵌在围墙中间。两柱上镌刻着一副金字楹联:右侧为“四海一人谭鑫培”,左侧为“声名廿载轰如雷”,横批是“国剧宗师”。左侧墙上镶嵌着《谭鑫培墓重修记》,右侧墙上镶嵌着《文物保护单位谭鑫培墓》,瞻仰者由此已对大师的生平及墓园修葺有所了解。

谭鑫培,本名金福,字望重,祖籍湖北黄陂。生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10岁随父到北京,11岁入“小金奎”科班习武丑,后改武生及文武老生。同治二年(1863年)出科。23岁搭“三庆班”演出,艺名“小叫天”。

谭鑫培一生创造了为数众多的艺术形象。由于他善于体察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精神气质,因而演来无不形神毕肖。其唱腔玲珑活泼,变化多端,于平淡中见灵巧,并能细腻而鲜明地表现不同人物的感情,由此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谭派”表演艺术,并成为清末“同光十三绝”之一及老生“新三鼎甲”之一。光绪十六年(1890年),他被选入清宫内廷戏班“升平署”,开始享受“内廷供奉”的殊遇。慈禧太后最爱点他的戏,谓之“无谭不欢”。每次演毕,常赏以重金,还曾“亲赐黄马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揭开了中国电影的序幕。1917年5月10日,谭鑫培病逝于京城宣内大街大外郎营寓所,享年71岁。

环顾墓园,顿感幽静。内为一方形平台,其北侧矗立着一座墓碑,由基石、碑心石、碑顶三部分组成,高约2米,正面碑顶上刻着“万古流芳”四个字,碑心石上刻有“曾祖 谭鑫培墓”“曾孙 谭元寿重立”字样。背面是谭鑫培的生平事迹,由戏曲界名人刘曾复、和宝堂撰文。墓碑北侧是一个硕大的墓丘,直径5米,高1.3米,两侧各植一株古松。这就是谭鑫培的安身之所。

在墓地的东南、西南、西北立有青石制界桩,长方柱体,东北角处界桩被深埋地下。桩首为珠莲花纹,下面横刻“英秀堂”三字(谭鑫培堂号“英秀”),桩面上双勾竖刻“谭宅茔地”四字。在西墙下立着一块短碑,仔细看过之后,方知是戒台寺住持达文于1915年所立。

原来,谭鑫培晚年潜心事佛,常年资助戒台寺,并在戒台寺受了居士戒。该寺住持德成大师认为谭鑫培对禅宗得悟很深,与其结下佛缘。谭先生向德成大师吐露心愿,希望百年之后还能伴佛左右,不远离寺院。德成大师欣然相许,将戒台寺所属栗园庄的茶棚赠予他,作为百年之后的居所。德成大师圆寂后,他的弟子达文住持圆了师傅的心愿,为谭先生修墓园,并立碑为证。1918年,谭鑫培灵柩迁居此地,了却了他生前的夙愿。

在松柏青翠的掩映下,整座墓园显得庄严肃穆,宁静优雅。在这里,凝固了一段厚重的历史;在这里,长眠着“伶界大王”平凡而充满艺术的灵魂。

伫立于大师墓前,不由得追忆起大师所塑造的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空城计》中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定军山》中英勇、豪迈、虎老雄心的黄忠、《秦琼卖马》中贫病交加、被困他乡的秦琼、《搜孤救孤》中行侠仗义、厚德仁义的程婴。而“谭派”那独具一格的韵味,更使人回味无穷。其行腔发声圆润、稳健,音色悦耳动听。唱腔多有创新,旋律委婉多变,由此有了“云遮月”之誉。百余年间,谭门前后已出了七代名伶,而后世宗谭者颇多,有“无腔不学谭”之说。谭鑫培曾改编了100多剧目,至今多出剧目仍在舞台上演出,为戏迷们所称道。

正是因为谭鑫培为京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所以一代文坛骁将梁启超先生对他赞誉有加,并题写了“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载轰如雷”之楹联,镌刻于墓园的之门柱上。

可惜,谭鑫培墓在20世纪60年代遭受毁坏,墓前的石供桌及石碑已移为别用,一片荒凉景象。直到2005年,北京市文物局和门头沟区文化委员会在原墓址上对其进行了重新修葺。

夕阳西下时分,我离开墓园,不由得回首墓园石门上“国剧宗师”四个大字,再次表达敬仰之情。

凭吊“伶界大王”谭鑫培,既是一种缅怀,更是对艺术大师的崇敬,也是出于对京剧艺术的衷心喜爱。

□户力平 文/图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