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母亲的 温暖
沧海人生,百年风流
听到“年”的声音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1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听到“年”的声音

 

年,不是在透骨奇寒雪窖冰天中盼来的,而是在一声声的“咚咚”中迎来的。

“咚咚”的脚步声,敲打在通往高铁、火车、飞机的路途中。那是在外辛苦一年、奋斗一年的人,无论成绩大小,挣钱多少,他们都卸下疲惫,带上笑容;卸下风尘,带上轻快的步伐回家。在那“咚咚”的脚步声中,我分明听到“年”的声音。

一只松鼠在往树上搬运冬粮,一不留神,一颗果子“咚”地一声砸到母亲头上。母亲笑着说,松鼠都在准备冬粮了,我也该“磨刀霍霍向猪羊”了,在外的孩子们快回家了。就这样,在“咚咚”的声响里,敲来了母亲的忙。

对母亲来说,忙年无疑是凝结在舌尖上爱孩子的具体体现。一桌年菜,总是七分食材、八分时间、九成心意,才吃出十足的年味来。

屋外是白雪皑皑寒风刺骨,屋内则在煎炒烹炸中热气腾腾。在菜刀和菜板的“咚咚”声中,母亲蒸年糕、蒸馒头、包饺子、炸油食的香味和着剁肉馅的声音不断从屋里飞向屋外。在锅碗瓢盆的铿锵交响里,大土坛子里浸着新打的年糕、小土罐里腌着咸菜泡菜,还有熏的、卤的、煎的、酱的各种节令小菜。平日闲放在厨房各处的坛坛罐罐,各个焕然一新,扬眉吐气,挺着胖胖圆圆的肚子等待着归家游子的检阅。

小孩子则在“咚咚”地跑进跑出。一会偷吃一块炸鱼,一会偷吃一颗肉丸,一会围着贴窗花对联、挂灯笼的父亲问东问西。

乡下过年,越俗越吵嚷,越有年味儿。整个村子都笼罩在袅袅炊烟中,持家的女人们发面和面、雕花刻枣,将美好期盼揉进面团,勤劳的男人们劈柴烧火、上笼蒸馍,把期许填满灶膛,就在这一锅锅热气腾腾,各式各样的年馍中,等待远方游子叩门的“咚咚”声……

在“咚咚”的声音里,我终于听明白了,温暖而浩荡的人间天伦,为什么会安排在最寒冷的冬天?因为冷,人们才珍惜围炉夜话的温暖亲情;因为寒,风雪夜归人才渴盼红泥小火炉;因为悄无声息的雪,人们才能在寂静的冬夜听到“咚咚”的叩门声。门里门外都是积攒了一年的问候、笑容和牵挂,在噼啪作响的鞭炮和烟花中绽放。

《礼记·乐记》上说:“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何为冬的义?一切的劳心劳力,到了这个季节,都显得不合时宜了,世界万物都在冬藏。北京人逛厂甸、广州人游花市、苏州人听寒山寺钟声、上海人游城隍庙……花样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的还有社火队、秧歌队、走街串巷入乡的歌仔戏、梨园戏、木偶戏……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里,看披红挂绿的大姑娘、小媳妇扭得春满枝头。长烟管吊烟袋的老汉,笑脸里流淌出又一个仓满囤实的好日子。看盛装的56个民族的青年,在喧天鼓乐中,通宵达旦地跳舞欢歌,像一朵绚丽不败的花,盛开在14亿中国人的生活里。我听懂了冬的义!就是用欢声笑语驱散天凝地闭,用总是充满温度、鲜活和温馨的“咚咚”声包裹冬和“年”。

冬就是一幅活色生香的画卷,我们就是画中欢喜的人儿,暖意洋洋,带着希望,从四面八方奔赴着“咚咚”的年……

□逄维维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