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扎根基层的专家型“民生法官”
帮助患者顺利出舱健康回家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2年12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扎根基层的专家型“民生法官”
——记朝阳区法院亚运村人民法庭副庭长肖华林
 

肖华林是第六届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朝阳区法院亚运村人民法庭副庭长。他扎根基层,与民生权益同频共振,勇于挑战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把自己锤炼为一名专家型“民生法官”。

不断创新

让裁判更有温情

在家事审判实践中,有时最需要法律保护和法律赋予权利的受害者,往往出现在那些最难以实施司法保护的情景当中。“网恋受害女士向隐瞒已婚事实的男友索赔青春损失费”“丧子的祖父母起诉儿媳要求对孙子行使探望权”“公婆与儿媳争夺冷冻胚胎保管权”……肖华林发现这些案件背后涉及“新类型权利”的主张,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是没有明确法律规范指引的。

在办理“丧子的祖父母起诉儿媳要求对孙子行使探望权”案件中,法律并未明确规定祖父母对孙子女的探望权。肖华林从权利主、客体两个方面入手,理顺个案因素考量和法律规范一般化适用之间的关系,充分论证说理,提出在该案中应当扩大权利主体的范围,将丧子的祖父母纳入享有对孙子女探望权的主体范围。该案的裁判既维护了讲求亲情、重视人伦的中华传统家风道德,又通过扩大权利主体范围补足请求权基础规范。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事审判所调整的家庭伦理关系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案件类型多样化,处理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复杂化,对传统的审判理论和方法提出挑战。肖华林在总结类案裁判的基础上,深入理论探究,提出民事司法应以实现法益保护为导向,对新兴权利的保护采取法益保护“涵摄——交叉、嫁接——类推——法外利益向法内利益的转化”的具体裁判方法。通过发表《程序效益视角下客观预备之诉合并的制度设计》《新兴权利司法裁判方法的检视与规范——基于民事法益保护的视角》等文章,肖华林对新兴权利裁判的路径、方法和规则进行深入研究,系统阐述,并在《法律适用》等刊物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在全国和北京法院学术讨论会获奖。

实地勘察

解决审判新挑战

民法典规定了居住权,这是一项基本的民生权利。近年来,因固定设备室内噪声引发的噪声污染侵权纠纷案件不断涌现。该种类型的噪声污染检测是社会环境监测面临的新难题,也给相关案件的审理带来了挑战。

在审理一起涉保障房电梯噪声污染案件中,肖华林通过实地勘察和查阅环境学、医学资料,了解到涉案的噪声类型属于各个频率单数值高的噪声,长时间存在对人体影响较大。该种噪声污染检测并无专门对应的检测标准,能否适用其他相近的检测标准,也无先例可循。

肖华林认为,民法典出台后,国家强化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其后制定的《噪声污染防治法》进一步要求守护和谐安宁的生活环境。可见,居民住宅内电梯噪声污染已经成为立法部门的关切,并在具体法律法规中确定了法律责任。从切实依法保护公民健康权,保护公民享有不受侵扰的安宁居住权出发,肖华林探索参照适用《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作为检测及评价依据,认定电梯噪声侵权行为成立,判令被告对电梯采取隔声降噪措施。该案例被收录入中国法院年度案例。

明确规则

保障劳动者权益

近年来,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基于平台经济形成的新型就业方式备受关注。如何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是一项重大民生课题,也是一个新型复杂的法律问题。对于骑手与平台企业、劳务外包公司间的法律关系,平台企业、劳务外包公司的法律责任边界等问题,法律规定并未明晰明确,理论和实务界也争论较多。

在承办的一起外卖骑手猝死,家属起诉平台企业和劳务外包公司索赔案件中,肖华林对于三方主体间的法律关系进行了释法析理、精辟论述,认定外包公司与骑手符合雇佣关系的特征,应当承担用工主体责任,平台企业能够掌握骑手配送的实时情况,在配送异常情况的及时发现、跟进、处理,以及将异常信息反馈给外包公司上,负有相应的法律义务,否则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当的法律责任,明确了平台企业承担“相应责任”的法律依据和边界所在。

“平台的实时定位功能不应该只用于事后对劳动者进行监管、处罚,也要用于事前防范劳动风险、保障劳动者权益上。”肖华林在案件中首次提出平台企业承担对骑手人身等安全保障义务,明确了相关案件的裁判规则和裁判路径,有力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

深入调研

勾勒涉老审判架构

今年年初,肖华林调入亚运村法庭工作。面对适老型民事诉讼模式这块“荒地”,他立足辖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高、涉老案件数量大的特点,开展深入调研,跑社区、访群众,撰写了近两万字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适老型民事诉讼模式构建的探索与思考》调研报告;积极参与法庭适老化建设和改造工作,以及涉老审判工作相关规定的研讨、起草、制定。

通过相关的调研报告和工作实践,肖华林提出在涉老审判中建立老年人诉讼能力识别和诉讼陪同机制,协助老年人确定诉讼代理人和法律援助机制,建立老年人诉讼真实意愿查明机制,建立老年人诉讼的柔性调解和能动审理机制,初步勾勒出了涉老民事诉讼模式的基本框架,填补了涉老审判理论和审判制度的空白。近日,北京市首个涉老法庭亚运村人民法庭的“一核双护三赋能”工作机制,成功入选最高人民法院第四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

□本报记者 盛丽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