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激光设备安装调试员……近年来,随着制造业产业升级和动能转换,一大批新职业陆续获得“身份证”。制造业工种不断上新,产业工人纷纷成为“新工匠”。然而,人才增长速度却不及行业发展速度,劳动力市场一度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12月13日 中工网)
随着制造业产业升级和动能转换,一大批新职业蓬勃而起。但新工种的人才增长速度不及行业发展速度,出现短缺现象也再所难免。从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就成为当务之急。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宣传、科普,推动形成崇尚技能、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也为学生选择专业、职业时提供导向。另一方面,新职业技能标准的发布需要提速,为企业和院校指明人才培养方向。通过培育新职业、拓展新岗位为劳动者提供更丰富的就业选择,正是做大增量可靠且重要的渠道。
让新职业、新工种更快成长,需要相关配套政策的保驾护航。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加强就业服务,及时将符合发展趋势、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新职业、新工种纳入职业目录和公共就业信息服务范围,引导、鼓励和支持更多劳动者接触新工种、进入新职业。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院校和企业应共同努力,克服“产学脱节”,要深入企业探访人才需求,合作开展科研课题,邀请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为学生带来前沿项目经验,帮助新职业从业者提升技能和职业认同感,拓展职业成长空间。
毋庸讳言,新工种的诞生与壮大,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显著提高了就业质量。要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既要稳住存量也要做大增量,进一步完善新职业培训体系,推动新职业发展壮大,既有利于保持就业大局稳定,也有助于释放内需潜力、激发发展活力。期待有越来越多的新职业走进我们的生活,不断打开新的就业空间。
□吴学安